《时间修复师》

广钟技艺的时光之旅串起时代与人生
广州日报 2023年09月25日 吴波

  日前,长篇小说《时间修复师》作品研讨会在花城文学院举行。《时间修复师》通过对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修表师傅们的精细刻画,再现了广式自鸣钟的辉煌历史。

  作者卢欣接受了本报采访谈及创作初衷时介绍:“‘广钟’是我国清代至民国时期由广州地区工匠所造自鸣钟的总称。广钟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普查人员,我多次去广钟保护单位了解广钟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濒危情况,接触了很多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故事,于是便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非遗保护与传承引发了创作冲动

  一座古董钟的前世今生,交织了周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在《时间修复师》中,既展现了广式自鸣钟的辉煌历史,也引申出对时间、历史、人生的思考。作者双线并行,呈现平行时空的既视感,用绵细的语言诉出普通人物内心的波澜以及对人生的独特理解,描摹了一幅磅礴的时代画卷。

  作者卢欣曾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多年,对广州文史、广府文化有深入研究,多年来专注于非遗题材写作。这部小说里包含着历史的流转,也包含了文化的冲突与叠合。作者特别记录了过冬至、端午的具体场景,思考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经受的冲突与考验。在饮食上,小说择取了本地的许多菜式进行记录,描写普通人家的一日三餐,用缓慢的节奏、精细的笔法讲述,表达对岭南饮食习俗的尊重与喜爱。

  写作是精神还乡、情感寄托

  谈及创作准备与过程,卢欣介绍:“我在写关于戏服的小说时,曾经了解到广式戏服具有绣工精细,色彩富丽的特点,这与广式绣品曾作为装饰品远销欧洲有关。而广钟制造技艺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经世致用、兼收并蓄、设计创新的特点。在掌握了大量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我开始进行创作。我祖籍广东,爷爷、奶奶是在抗战期间,从广东一路逃难到广西。我爷爷、奶奶的家族都很庞大,在我小的时候,奶奶常跟我讲她家里的故事,奶奶一生豁达、乐观,说到年轻时的颠沛流离,她总是淡然一笑。我听奶奶讲家族各房亲戚的命运,听得津津有味,一直想以文学的方式记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一种精神上的还乡,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注重传承与创新,如何走进现代生活,而不只是停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让尘封已久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这是对于广钟保护来说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广钟背后的故事与钟本体一样动人。卢欣说:“我希望广钟制造与修复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历经沧桑,穿越时代的风云之后,仍能流传下来,最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文化记忆,仍能不断被继承、传扬。”

  最后,她告诉记者:“那些逝去的祖辈面目,感觉已经十分遥远,他们仿佛幻化为一个个时间上的坐标,只剩下几个关键的年份:生卒年、娶妻生子的年份、重大变故的年份。普通人的一生往往用几个时间点就能交代清楚。然而时光流淌中,也还是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总要经受时代的淬炼,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我用一座自鸣钟串起形形色色的人生,探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广州民俗风情表现得很充分

  研讨会上,省内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他们对这部小说作出了以下的评价——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认为,小说以手艺为题材,探索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独具意义和价值的。卢欣将手艺跟人的命运相结合,手艺由此活了。在小说叙述手法上,尤为称道之处是闲笔的运用,这一运用让故事留有空白,别有余韵。笔调处理方面也值得赞赏,张弛有度,分寸拿捏到位,铺垫、起伏、转折游刃有余。他希望卢欣将来继续在匠人系列、非遗系列上出作品,构成三部曲。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表示,《时间修复师》是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放在广州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放在广州民俗风情当中去写手艺人,故事的深度、厚度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广州的民俗风情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广府饮食文化、广东人务实低调的本色、岭南气候地理特色等都有所体现。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对作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有一类创作需要具体的、实证的材料,需要对书写对象有深入了解,才能呈现具体的气息和味道,《时间修复师》正是这一类作品。

  广东文学院原院长伊始表示,《时间修复师》里讲到时间、时刻、时段,不同概念之间的描述是细腻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小东说,大多数作家津津乐道的是一个时代,只有少数才会留意时间,并且把时间作为写作的对象。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阅读A15《时间修复师》 吴波2023-09-25 2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