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医药港线上线下融合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
产业园积极打造线上展销平台,商家参与线上直播推广。
广州国际医药港效果图
广州专业市场转型之路②
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加工生产制造业向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转移、黄沙市场新大楼拔地而起、广州国际医药港迎来本地市场主体入驻……当前广州部分专业市场的转移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尽管专业市场的转移整体上符合广州城市规划和空间优化的需要,但部分市场和企业仍有所顾虑:未来若供应链上中下游分居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会带来一定不便,供应链上下游还需重新“定位”和融通……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记者多方采访寻求解题之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晓芳
切换“水塘”:中大纺织服装商圈“换水”
对于不少深耕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多年的商户来说,这半年多一直颇为踌躇。2022年12月,海珠区明确将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加工生产制造业向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转移。
“全国纺织看广州,广州纺织看中大”。曾经,中大纺织商圈有逾60个大小面辅料专业市场,商铺约2.3万间,直接从业10万人,关联从业超200万人。周边的康乐、鹭江片区逐渐驻扎了数目庞大的制衣厂及小作坊,在这里,占地面积仅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一度超过10万人。
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产业模式。正常情况下,订单出货周期甚至只需要3天:第一天客户拿版、找面料,当天晚上工厂定版型并裁面料;第二天工厂开始做货,第三天早上货就可以到仓库,如希音等大订货商发的订单甚至可以做到24小时内出货。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海珠区供应链运行模式一般使用“档口+人脉”的采购方式,配合“人力+电瓶车”的运输完成整个采购。海珠区拥有庞大的纺织服装供应链体系,采购人员根据需求,每天骑着电瓶车去到相应的市场进行挑选;另一种是通过老乡、朋友之间的介绍,通过人脉找到资源,再用电动车拉回。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制衣厂“小单快返”的模式正是依赖广州时尚产业聚集发展的优势。“海珠的制衣厂大部分是‘小蝌蚪’型的,高度依托广州服装产业链条,包括中大商圈、沙河商圈、十三行商圈等”。在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加工生产制造业转移已箭在弦上的情况下,该人士认为,广州服装行业要从产业链角度考虑,找到一个适合长远发展、有服装基因的好地方共同谋发展。
重新适应:“产业聚集+跨区合作”有待磨合
迁移,不仅意味着地理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适应新的产业链运行模式。
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是利用数字化搭建的一个全新的纺织服装产业生态集群。其中,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是其核心区、启动区、首选地。目前,清远成功与新疆签订了构建棉纺织产业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正在全面推进规划建设新疆棉花、棉纱、棉布线下大卖场。
海珠区纺织产业转移去清远,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清远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小英告诉记者,另一方面转移有利于产业的空间扩张。“清远可以提供更大的土地空间,使纺织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并进行更有效的规划和布局”。
此外,她认为,这一举措还有利于形成跨区域分工合作体系。随着海珠区纺织产业转移工作的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等合作模式,清远将集聚一定数量的纺织制造企业,形成纺织产业集聚效应和跨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与此同时,产业转移的“阵痛”也不可避免。张小英提醒,“要注意到海珠区纺织产业集群是长期形成的,产业链网络错综复杂。纺织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需要考虑一些潜在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劳动力供应、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物流运输、供应链各环节对接等,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全方位服务对接,推动纺织产业有序转移”。
平台升级:为产业链转移提供“强引力”
与中大纺织服装商圈相比,黄沙水产市场转移的“阵痛”要来得小一些。
根据此前印发的《广州市“菜篮子”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21-2035年)》,黄沙水产市场将搬迁至东洛围地区。新市场位于荔湾区环城高速西南段,距离原市场仅约10公里。
对于该方案,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王先庆教授认为有一定合理性。“专业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培育其成长的商业环境土壤,要跟当地的生产、流通人口的聚集情况以及产业配套等结合起来,其供应链的组建也必然离不开相匹配的市场基础。”他认为,市场与供应链的转移,都需要探索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同样位于荔湾区的广州国际医药港就迎来了来自各地特别是邻近部分专业市场商户的入驻。新旧两个药材市场之间的距离也没有超过10公里。“我们也保留了原来的市场的办事点,毕竟那边有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在那边设点也方便慢慢‘引流’迁移。”有商户告诉记者。
除了以就近优势吸引产业转移,专注平台升级也成为不少新专业市场主动“引流”的选择。
走进已正式运营的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项目广州国际医药展贸中心——“健康方舟”,这里正在打造国际大健康产业综合体,涵盖线上线下大健康展贸区、大健康会展中心等业态。超千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材、滋补食材等经销商已入驻经营。
同时,为构建“会、展、销”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展贸”模式,广州国际医药港还斥资打造了线上展销平台“方舟知补”。同时,与中国中药共建了全国一流的中药材产业B2B交易服务数字化平台“跑合网”——目前已有近3万家会员企业;与众多医药龙头企业联手,共建“百家药企选品采购联盟暨大湾区采购基地”等。
广州国际医药港专注建设完善平台的这些举措,无不为广州本地中医药大健康的产业链的升级和转移提供了“强引力”。
专家观点
更考虑产业主体需求
有行业人士认为,当前部分迁移目的地还无法提供商户们所需的活跃市场氛围,而且其周边的配套设施和环境也有待改善,期待假以时日,这样的情况可以发生变化。该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专业市场的转移升级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市场信心缺乏的情况下更要坚定信念,抓住机遇努力提升,通过转型升级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以期在下一次市场风口到来时能够把握机会”。
王先庆则认为,“一区一策”就近打造新市场园区是转型升级一个不错的方向。“广州每个城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产业,打造一批能留住客户的新型市场园区,这样不仅可以留住客户,留住人气,也保留了市场的生命力”。
对于产业转移后如何“解痛”,行业人士认为,产业接收方应更考虑产业主体的需求,或者符合产业运营的客观要求,包括在环境、交通、配套等方面,甚至在整个业态的表现形式上都需要不断优化,“这都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检验”。同时,政策规划长期稳定也具有较强的引导意义,“政策规划一定要稳定,要有持续性,产业主体才能‘军心稳定’,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够做好投资和长期发展的计划”。
他山之石:多方各尽职责协调配合
“杭州纺织服装转移至临平的成功案例,与当下广州纺织服装转移至清远十分相似”,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于城市升级、形象升级、定位升级等方面的需求,杭州需要把大批量纺织服装企业转移出去,临平因为距离、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成为转移的首选地。
据了解,艺尚小镇是临平接收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之一。为了打造艺尚小镇,当地政府、企业、市场各尽职责协调配合。比如当地区政府不仅在选址、用地、规划等方面给企业吃了“定心丸”,而且在税收、人才引进、员工住房补贴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一批商业配套、教育配套、医疗配套项目逐步建成投运。
同时,艺尚小镇的企业主体则想方设法招引优质企业入驻小镇。2014年,艺尚小镇和中国服装协会合作与法国时尚学院签订了协议,选送了45名企业老总和设计师去法国培训。讲课的都是世界知名品牌的老板,短短几天让行业内的企业老总了解了小镇,认同了小镇,同时树立了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