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徐晶晶、曾雅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育人。”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分队指挥系参谋业务教研室专业技术大校教授罗鹏说道。作为武警院校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39年从教之路,他远离故土一路向南,跟随军队院校改革的步伐,从黄河之滨到长江之畔、再到珠江之岸。
和千千万万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一样,罗鹏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院校教育的发展指数、学员成长成才的保障系数。因教学实绩突出,他曾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被评为武警部队优秀教师。尽管明年即将离开三尺讲台,罗鹏说,“只要部队院校有需要,我愿意持续发挥余热,为战育人永远在路上。”
对课堂对学员对教育始终心存敬畏
“选择了这方讲台,就该坚持!”罗鹏第一天迈进军队院校大门后,面对当时甘肃武警总队教导大队的艰苦落后和学员们的期盼,许下誓言。
“当时我的试讲都进行了七八次,因为教导队连个像样的教室和黑板也没有,大家就在党委会议室,把一块黑板架在长条桌上,围坐下听我试讲。”他回忆道。为了兑现这一誓言,他咬牙克服教学条件的简陋、交通偏远的不便和家人的不解,硬生生把“要不转业算了”的念头一次次从脑海击退。
1984年,一段徒步走夜路的经历,罗鹏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他去兰州办事,错过了回教导队的最后一趟班车。教导队距离兰州市有22.8公里,又没有出租车,明早还有课,怎么办?他决定赶夜路走回去。“那时候还是冬天,我从晚上8点一直走到凌晨,整整走了5小时40分钟,幸好没有耽误上课。”
近40年来,罗鹏对课堂、对学员、对教育的敬畏始终如一。工作中,他对教学准备的细节精益求精,为给学员呈现完美的教学效果,每堂课前、每个课件都刻盘三四张带去教室,一切只为课堂教学进程“最保险”;科研上,他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探索反哺课程,主编参编教材、教辅资料10余部,主持和参与军队、武警部队和学院课题多项,学术成果丰硕。
有学员说,基层参谋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在罗教授这里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对“90后”文职教员小刘来说,罗鹏更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大家能在课堂感受到教授的治学严谨,也能体会到他对育人使命的全情投入,这种精神也将一直激励我们坚守初心。”
“教育公平不只是让学员们能听到课,还要让学员们听到一堂好课,这样,军队院校教育的质量才有保障。” 罗鹏感慨地说,“教师对学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不在于课程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的课堂内容有没有感染力,能不能在下课铃声响起后,还有一种声音、一个回忆让学员有所触动,从而记得这门课、这位老师。”
为武警部队输送培养了数万名学员
20岁那年,罗鹏加入武警部队。提起从军的初衷,他几乎控制不住泪水,声音哽咽:“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去世时,我只有12岁。临终前,他嘱咐我‘以后有机会加入人民军队’,他的遗愿,我做到了。”
成就的取得源于坚守,坚守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在三次军队院校改革的浪潮中,罗鹏先后从甘肃、湖北转隶到广东,见证了我军院校改革步伐的每一步。
“一个人会教不算强,一个教研室优秀还不算优秀,把同行都带上研战研教之路才算真正优秀。”秉持着坚定信念,罗鹏在漫长的教学生涯里,一直以奋进者的姿态,为年轻教员们树立起军校教员该有的样子。他不仅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教案课件和教学心得,还曾协同指导兄弟院校的教员参加全军级教学竞赛,并取得全军级大学语文教学协作组一等奖、大学语文课件二等奖的好成绩。默默耕耘近40载,他先后为武警部队输送培养了数万名学员。
今年3月,罗鹏身体突发不适,不仅喉部有异物感,还出现发声困难的症状。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去医院做了检查,被确诊为“声带白斑”。原来,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他积劳成疾,嗓子过度疲劳带来的慢性炎症,不知不觉发展为声带白斑。医生让他赶紧做手术,但罗鹏想到下个月文职人员培训课程即将开始,坚持克服不适直到完成全部授课任务后,才去医院做了白斑切除手术。
谈到明年7月即将离开一生挚爱的讲台,年近六旬的他眼里满是不舍,又满心欣慰与憧憬。“别人有家财万贯,我有桃李三千,很知足。”罗鹏说,“过去的岁月里,备课几乎贯穿了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始终,虽然辛苦但无怨无悔,因为这个职业、这身军装意味着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