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接受度较高
建模型可预判“死亡发生”

广州日报 2023年09月14日 张丹

  安宁疗护,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病患进行身心各方面的照顾和关怀,对疼痛及其他症状进行控制,尽可能提升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品质。目前,安宁疗护收治的大部分病人是肿瘤病人,未来覆盖面将会更大,如国外已有将非恶性肿瘤病人、老年以外其他年龄段患者也纳入到安宁疗护的范围内。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安宁疗护?记者采访了一些医学专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广州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俊荣认为,安宁疗护有“疗”的内涵在其中,而不仅仅是强调临终关怀的“护”,所以涵盖的范围更广,含义也更加丰富。

  “我们最近在做生前预嘱方面的一个调查,发现其接受程度与教育水平、家庭情况等有关。教育水平越高,对安宁疗护的接受程度可能更高,或是说更能够正确认识到生命存在的质量、价值等问题。”刘俊荣说,从调查情况来看,人们对于安宁疗护的普遍接受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如果拔下管子就意味着死亡,究竟是拔还是不拔呢?”他分析,在有生前预嘱的情况下,其中的意见就代表患者本人的意见;但如果没有生前预嘱,彼时病人也没有行为能力,有可能家属代表决定拔或不拔插管是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讲,家属可能会选择继续治疗,而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则面临另一种选择。“对于安宁疗护,尽管人们逐渐开始接受,但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时还是会存在不同意见,关键是看能不能接受社会对自己的一些舆论评价。”

  “安宁疗护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死亡知识的传播。”刘俊荣表示,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应该也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像有的高校护理学的老师开了一门‘死亡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从正面引导学生看待生死。面对病痛的折磨,人们可能回想起的都是生活中的失意,但当要其做出生死抉择时,不少人还是接受不了死亡的。所以安宁疗护强调对病人心灵的安抚和慰藉,包括心理安慰、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让病人能够看到生命的美好,即使是在生命的最终阶段。”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养老产业研究院)院长倪进东则认为,建立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如忌讳提到死亡,‘好死不如赖活’等观念仍然对死亡质量的认知有一定影响。”

  倪进东介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国内较早进行了该领域的探索尝试。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进入临终关怀的病人,其生存时间可能并不止六个月以内,这在过去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判断;而随着实践工作开展,进入临终关怀患者的人数增加,有条件也有必要综合病人临床症状、检验结果等多维数据构建更加精准预测的模型。他表示,基于较大型数据可望获得相对稳定的死亡时间预测模型,在患者照护过程中,可以将后续随访相关疼痛、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等进一步纳入模型进行 “矫正”。

  他介绍,死亡时间预测模型目前正处于数据收集的阶段,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甄别筛选,这种模型可以简单地比作一个“方程式”,将数据这些“因子”代入到“方程式”当中计算,就可以得出死亡时间预测的“结果”。“该模型不同于以往根据医生经验判断的‘定性分析’,而是根据多维数据构建的‘定量分析’。但影响疾病的因素是复杂的,准确死亡时间预测需要一个反复修订的过程。”

  他介绍,姑息治疗常作为医学专业中一个单独学科而使用,它不是以治愈为主要目的,过去是到了生命末期临终状态才进行这种治疗。“但现在有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疾病在最早期都存在一定的姑息治疗权重,随着病情的发展,权重会慢慢地增加。也就是说,在医学实践中除了追求治愈,更需要过程中的关怀、抚慰和疏导。”

广州日报深锐周刊A11安宁疗护接受度较高
建模型可预判“死亡发生”
张丹2023-09-14 2 2023年09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