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金融 双向奔赴

广州日报 2023年09月08日 林晓丽 王楚涵

  金融有“数” 未来已来

  无科技,不金融!

  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国内上演“千模大战”,金融机构也掀起了逐鹿金融GPT的浪潮。工行、农行、招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微众银行等多家银行明确布局大模型的应用。

  当下,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正在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金融机构不断深化应用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的核心竞技场。正如当初“互联网+”给金融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眼下“数字+”也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

  9月8日,广州日报《数字与金融 双向奔赴》调研报告重磅推出。近一个月来,记者通过深入调研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以及采访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及机构相关负责人,聚焦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亮点和创新举措,解锁各大金融机构的数字黑科技“密钥”及智慧,以及深挖存在的痛点难点等问题。

  数字赋能 金融更有深度更有速度

  发射卫星,这个看着跟金融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引发金融机构纷纷布局。原来,通过卫星物联网,企业资产的声、光、电流、温度,都成了重要的数据信息,不论采矿海运,还是畜牧养殖、物流冷链,都能实现实时跟踪,金融机构以此更准确地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提供更精准服务。

  一直以来,金融所无法触及的领域往往是小微企业、科创企业、县域农村等实体经济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如今,正是有了数字科技的赋能,这些痛点得以解决。

  随着AI大模型、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元宇宙、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科技对金融行业的深入渗透,金融服务得以走深走实,赋能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更有力更精准,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赋能实体,不仅走深走实,还跑出了“加速度”。

  资金之于企业来说,犹如血液,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常常关系到一笔大生意能否做得成,甚至是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如今,打开手机App动动手指就能贷款,“秒批秒贷”,“随借随还”等线上产品频发……与以前办贷款得准备一大堆材料、往银行跑三五趟相比,数字金融赋能之下,小微企业融资不仅变得容易,还更快更轻松。在这背后,同样是数字科技的赋能,通过深挖分析海量的数据及整合客户的信息,将内外部数据有机结合,分析预判客户需求、精准画像。

  数字与金融,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赋能金融,另一边厢,金融机构也用足用好各种数字技术,解决数字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无抵押、高风险”的融资难点,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数字金融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两者的融合,引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力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蓝图已绘就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于变局之中,把握大势。

  纵观历史,信息技术已历经了信息化、网络化,进入到第三浪数智化,每一浪技术变革也同样冲击着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同样经历了信息化、网络化、数智化的三浪变革。可以预见,随着以ChatGPT、AI大模型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将重塑金融业务形态。触摸着这段发展“脉络”,可以看到,金融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的长期趋势已然清晰。

  数字金融发展的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数字金融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也是深远的,正成为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聚焦数字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弯道超车、后来居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突破40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40%。

  蓝图已绘就,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其中提出,金融是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重点领域,同时也要求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2022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先后出台,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行规划。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星辰大海”令人无限神往,不断兴起的新技术和庞大的数据,势必为金融插上坚实有力的“数字翅膀”。银行数字化转型迈向纵深发展,也势必更好地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亦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晓丽 王楚涵)

广州日报数字与金融 双向奔赴·综述A11数字与金融 双向奔赴 林晓丽 王楚涵2023-09-08 2 2023年09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