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1太空藻
近年,微藻及其提取物作为护肤品中的功能因子,成为了化妆品行业备受关注的“可持续”成分。然而,日前日本化妆品及原料的安全性备受关注,化妆品企业可能都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需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符合环保标准,原材料供应链也可能受到影响。不过,对于美妆行业,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技术革新和研究应用的升级,加速了企业和品牌对“可持续”成分的科研布局,“藻类美容”依然站上风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伟婷 图/受访者供图
消费者选择谨慎
化妆品产地备受重视
日前,日系化妆品的安全性备受关注。记者留意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已有整理出的“日系化妆品避雷清单”,同时各大网购平台上也出现日货品牌退货的情况。截至目前,日本品牌珂润、SK-II、植村秀、资生堂、CPB、无印良品等品牌回应确保产品符合中国相关法规和标准。薇诺娜、溪木源、欧诗漫、蜂花、片仔癀等国产品牌正面回应无日本原料。国际品牌迪奥、娇韵诗、娇兰等也正面回应了产品不使用日本原料。
面对日系化妆品牌的澄清以及大牌的答疑,消费者似乎不太愿意买单。记者走访线下消费市场时发现,不少卖场将国货化妆品摆放在更显眼的区域中,而将日系化妆品移到促销区域,就算是日妆减价促销区,去货效果也不好。
2023年上半年,许多日本美妆集团录得一份增幅数据不错的半年报。如中国市场再度成为资生堂营收贡献最大的市场,占集团总营收的26.4%。高丝集团公布的2023财年上半年数据显示,集团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0.5%,营业利润同比增44.5%。但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宣布开始排放核污染水消息前后,多个日本美妆集团股价出现下跌。如从8月11日开始,资生堂集团股价下跌,周跌幅最高达到6.9%,25日当天再下跌1.1%。高丝集团股价在8月7日达到8月至今最高值后,连续三周下跌,周跌幅分别为6.3%、4.5%和3.7%。
海洋原料应用广泛
资本致力微藻生物合成领域
目前在美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海洋原料如藻类提取物原料的安全性也受到一些质疑。业内专家透露,近10年来,藻类提取物的使用量大增,是肌肤护理系列中的优质活性物质之一。其中,微藻富含多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微藻以及相关提取物能对皮肤产生保湿、防晒、紧致等功效,在化妆品中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含微藻成分的化妆品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近年资本也把目光聚焦微藻生物合成领域,着力原料领域的产品开发、规模化量产以及海外市场拓展。
记者调查发现,微藻实际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目前用于化妆品的微藻原料并不仅仅依赖海洋环境生成。业内人士表示,用实验室培育的微藻将成为未来趋势,结合生物技术和绿色的提取工艺,能够在保证原料天然的前提下不影响功效,从而为可持续个人护理方案提供新思路。
藻类研发产品市场化一直在加速进行中,美妆巨头开始联手生物技术公司覆盖了藻类技术和合成生物技术领域。2022年底,欧莱雅的风险投资基金BOLD投资了法国生物技术公司Microphyt,其主打转化微藻。
记者获悉,近日,北京元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据悉,其资金也将会用于微藻合成生物学原料领域的产品开发、规模化量产以及海外市场拓展。
广州一名资深分析师透露,除了元育生物,近日还有一家国内企业也完成B轮融资,其自主研发的微藻养殖专项技术,可以通过人造光取代太阳光作为光能来源,解决化妆品市场的微藻原料供应问题。
广州企业获独家专利
藻类太空育种实现行业突破
记者了解到,近期,广州丹姿集团旗下的品牌水密码成功研究出保湿和修护功效突出的独家专利成分“H11太空藻”,并在第32届IFSCC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上亮相。据了解,其不仅解决化妆品核心技术和核心成分“卡脖子”问题,更走在自主创新的国际科技前沿。
丹姿集团科研创新中心总经理李传茂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6年前,水密码就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航天机构,在积累了大量特种藻科研及应用科技成果的技术上,开始藻类太空育种的探索。”“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于一体的植物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我国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丹姿集团将太空育种藻类用于护肤品,属行业突破性之举,李传茂表示,H11太空藻的特色功效成分能与其他功效成分强强联合,应用于解决受干皮困扰肌肤问题的消费群体。他强调,功效护肤是一个强技术支撑的高阶市场,需要品牌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作为基础,对于自主成分的研发,更需要坚实的科研力量为主导。
《中国女性肌肤调研报告》显示,71%的女性有皮肤干燥症状,干燥已成为中国女性肌肤的最大困扰。补水保湿是化妆品品牌关注的一大热门功效方向。国妆企业与品牌正不断探索与研发,寻找更契合中国女性肌肤使用的成分。其中“将科研成功真正落到实处,应用于产品中”也是目前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之一。
【记者观察】
国货研发端需继续突破自主技术壁垒
记者留意到,企业研发端与生产端正同步发生变化,国妆品牌与企业的自主研发之路也走得更笃定了。实际上,在功效护肤白热化竞争的当下,仅限于营销层面的品牌故事已经无法深入消费者心扉,只有独具技术壁垒的自主科技成分,以及经受市场验证的高效产品才能占领消费者心智。从本土美妆行业里产生类似宝洁、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国际巨头企业,一直都是业界期待且正在努力的方向。但要实现这一愿景,本土美妆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破自主技术壁垒”也许是未来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绝佳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