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染水入海后,何时将到达我国沿海?将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个人有哪些防护手段?近日,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有专家表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恶果最终由全人类“买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晴
谈扩散路径:
放射性元素约1年到达东海
“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后,北太平洋将成为严重污染区。在大洋环流的作用下,海洋将被‘三维立体式’全方面污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更新接受记者采访表示。
他分析道,核污染水在太平洋有三条主要的输送路径。在涡旋、黑潮回流和湍流扩散等作用下,放射性元素将向我国东海输送。其中,涡旋有很强的包裹性,能够将裹挟的核污染水以高浓度、低耗散的方式长距离输送。黑潮延伸体区域涡旋还会加强模态水(次表层性质均匀的厚水层)的潜沉。在回流的作用下,含有核元素的模态水亦以低耗散的方式向东海输送。
“已有数值模拟表明,放射性核元素大约1年将会到达我国东海。在黑潮的东海分支的输送下,通过和陆架环流的相互作用,放射性核元素将进一步北向输送至黄海、日本海等海域。”陈更新推测,向东输送的放射性核元素大约在5年后跨越北太平洋到达北美洲西海岸。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水文动力驱动下的“被动”迁移路径,还有一条生物载体驱动下的“主动”迁移路径。发布在《海洋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情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与应对》指出,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生物吸收富集进入生物体内, 然后随着生物主动迁移。“北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洄游所携带的福岛来源放射性核素,可以在1~4个月左右抵达北美加利福尼亚近海海域,远快于水文动力驱动下‘被动’迁移路径的4~5年迁移时间。”
为什么说是“三维立体式”全方面污染?陈更新解读,放射性核元素不会只停留在海洋表面,通过“大洋运输带”及垂向水交换过程也将进入到海洋深层去,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可成为一个长期的污染源。“福岛核污染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恶果最终由全人类‘买单’。”他强调。
谈环境监测:
次表层、深层海洋区域难监测
既然核污染水已排放,人类是否有足够的环境监测能力来尽量减轻其负面影响?“海洋监测其实十分困难。”陈更新直言。
他表示,现在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大面积监测主要是通过卫星,但卫星也只是监测海表,次表层、深层海洋区域很难监测。即便布置观测站,一方面耗时耗力,成本巨大;另一方面观测站点的数量有限,观测得出的数据也未必具有代表性。
“海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各种尺度的动力过程,无论模拟还是观测,目前都难以准确进行全方位刻画。海洋如此广袤,少数几个地方布置的观测点,很难代表整个海洋的情况。”
他也指出,监测选点也需仔细考量。“并不是说选一个点测出来安全,换另一个点也同样安全。因为地形、风场、热量以及海洋内部动力过程等,都会影响区域结果。”
谈水产品:
不过度恐慌 正规渠道购买
中国海关总署24日宣布即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包括食用水生动物,部分日式餐饮店则表示已更换成非日本进口食材。
渔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原因在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会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富集效应进入海洋水产食品。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广州市核技术应用科普基地科普员、工程师吴俊师表示,放射性核元素经生物富集,最后会通过食物链在食用受污染水产品的人体内累积。同时他也强调,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数据来分析和评估。“我们应该从权威的信息来源,如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些不实或夸大的言论,也不要因为一些不确定的风险而过度担忧和恐慌。”
他建议,人们在购买食品时可注意选择正规渠道,查看食品标签和检测报告,避免购买来自受污染区域的水产品。长远来说,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