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约“已满”,付费预约“秒出”?

暑期不少热门场馆、景点门票受“黄牛”干扰难预约
律师:“付费代预约”消费者面临信息泄露风险
广州日报 2023年08月20日 周伟良

某公共场馆内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参观游览。

   邓志松

  暑假期间,各地的公共场馆都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对于那些免费开放但需要提前预约的热门场馆,有市民表示预约难度颇大,有的甚至连续一周都预约不上,而找一些平台商家进行付费预约却能很快抢到票。对此,国家文物局近日表示,一些“黄牛”抢票、囤票干扰了公共场馆的正常运营,而有旅游业人士则建议一些热门场馆暑期应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

  记者了解到,公共场馆“付费代预约”已形成了产业链,有律师表示,平台、商家收费代预约涉嫌违法,而实名制的预约也让消费者面临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如何才能破解预约难的问题呢?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良

  场馆显示“已约满”

  有商家称付费即可“秒出票”

  近期,市民杨女士趁着暑假想带孩子到某公共场馆参观,却连续一周在其官方公众号预约不上。“无论早上还是下午,显示都是已约满”。杨女士告诉记者,她通过朋友了解到可以在某电商平台付费代预约门票。“平台上的预约票大概要付三四十元。”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见到,一些商家宣称“无票状态可约”“官方预约”,有的称能全天“秒出票”。这些商家还表示,由于是实名制预约,客户拍下商品后需向其提供参观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对于这些场馆门票原是免费、为何还要收取数十元费用,商家称“门票确实不用钱,收取的是代预约的服务费”。

  国家文物局近期调研也发现,“预约难”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头部热门大馆,同时,一些“黄牛”抢票、囤票的行为干扰了场馆正常运营。

  杨女士建议,公共场馆应限制同一账号或同一身份证号每月的购票数量,采用智能验证码等手段限制“黄牛”倒票。

  针对“付费代预约”行为,某公共场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实行全员分时段实名制预约参观制度。该工作人员提醒,公众可及时关注预约平台,不间断地刷新小程序,一些临时退票的余票会动态释放出来,还可能有机会捡漏。而针对频繁操作预约取消、连续2天或累积5次预约未到馆的用户将被列入黑名单,3个月内无法再预约活动和门票。

  调查:

  “付费代预约”涉及不少行业

  记者了解到,“付费代预约”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代约服务不仅存在如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公共场馆,连一些大学校园也是代约服务的热门场所,并且不少行业也都有类似现象出现。

  深圳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其预约的一个公共场馆也常遇到“预约已满”的情况,但网上却不时出现“付费代预约”的商品。

  一位经常带领研学团队的导游也告诉记者,暑期参观各地著名高校成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首选。虽然登录这些高校的官方小程序进行实名注册后就可免费预约,但往往也较难约上。

  市民江女士则表示,她此前预约了HPV九价疫苗需要等候,但她着急接种,便付费500多元给中介,从而得以提前打疫苗;而在演出界,热门歌星的演唱会门票往往也是迅速被抢光,之后被各类“黄牛”加价售卖。

  业内人士建议:

  延长开放时间 提升接待容量

  一家旅游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七八月是暑期旅游高峰,家长带着孩子出游,各类免费的公共场馆就成了热门目的地,不仅室内凉快,还能增长见识。“不仅市民难预约,机构要带团参观也难预约。”该负责人表示,暑期研学需求暴增,对一些实在预约不上的场馆,他们也只能采取改变参观路线的方式。

  该负责人表示,暑假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热门场所应适当增加门票供应。“虽然每个场馆有最大的接待容量,但是适当扩容是可以做到的。”该负责人建议,“暑假其实可以通过提前开馆、延后闭馆等方式来提升场馆的接待容量,比如可以推后到晚上9时才闭馆,这样在保证参观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每日参观人数的容量。”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7月2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指导各地通过分时段预约、动态投放门票、预约系统优化升级等形式来提升预约管理水平。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预约名额等措施,进一步满足观众需求。

  此外记者了解到,由于不少场馆全部实行网络预约制,没有预留现场预约通道,对于老人、儿童等不熟悉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也相当于设置了无形的门槛。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近期也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畅通预约渠道,保留电话预约、线下购票通道等,满足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的预约需求。

  律师:“付费代预约”涉嫌违法 消费者面临信息泄露风险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志松律师表示,商家提供的所谓“付费代预约”服务,其本质不外乎以下三类情况:第一,通过技术手段抢票或利用系统漏洞完成预约;第二,通过内部关系、职工预约等渠道实现预约;第三,商家根本无法提供对应服务,整笔交易就是一场骗局。

  邓志松表示,以上三种情况均不合法。即使商家提供真实的代预约服务,也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对倒卖有价票证或凭证等相关违法行为均规定了对应罚则,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邓志松表示,对平台来说,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以此为平台设定了对于此类灰色交易的监管义务。因此,平台也应当积极利用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屏蔽与下架机制等治理工具,对违法违规提供“付费代预约”服务的商家作出相应处理。

  邓志松还提醒,消费者进行门票预约时往往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以及姓名、联系方式、人脸信息等对人身、财产权益有重大影响的敏感个人信息。而通过第三方平台“代预约”,部分不良商家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后,可能为获利而将这些信息打包出售,使消费者成为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潜在目标。即使商家没有故意非法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牟利,但这些商家通常没有全面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也难免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

  治“付费代预约”需各方合力

  邓志松表示,“付费代预约”这一乱象的有效治理需要各方合力。“商家作为直接责任人,应强化自律,对从事付费代预约的违法经营行为坚决说不;平台应加强对违法违规从事付费代预约服务商家的打击力度,依据平台规则对涉事店铺或商品进行下架、封禁等处理,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经营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邓志松建议,对于博物馆、科技馆、著名高校等受青睐的旅行目的地而言,一方面应持续推进网络安全防护与对员工、在校生等内部人员的行为监督,避免自身计算机系统及内部人员成为治理付费预约乱象的风险点、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也可在保证场馆、景区、校园安全有序的前提下,视自身接待能力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预约名额,使更多消费者能够通过官方指定渠道享受到安全、便捷的预约服务,从源头斩断“付费代预约”的灰色链条。

  邓志松建议,有关部门应与平台、热门景区等一道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全流程监测、预防、打击,力争把“付费代预约”等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

广州日报深度A6免费预约“已满”,付费预约“秒出”? 周伟良2023-08-20 2 2023年08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