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热爱广州

广州日报 2023年08月19日 冯镜明 练洪洋 张晓雯 曹腾 邱伟荣

“广言”专栏

新花城“广州共享课堂”海报

“南山战疫日志”系列报道

“7·20”河南暴雨报道版面

“粤韵周刊”版面

  继续挖深挖透中国故事的广州版本

  广州日报读懂广州工作室冯镜明

  2022年元旦刚过,《广州日报》重磅推出全新的栏目——《读懂广州·粤韵周刊》,并以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的粤剧开篇,挖掘岭南文化起承转合的故事,以及蕴藏其中的精神价值。这正是《粤韵周刊》的初衷,即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致力于深挖和还原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壮阔历程,探寻贯穿其中且仍熠熠生辉的精神标识,不断激发新的创造活力。

  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探寻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古为今用?毫无疑问,《粤韵周刊》是一次“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和创新。围绕城脉、文脉、商脉的探源,立足于广州,又不局限于广州,一篇篇稿件,珠玉纷呈,既涉及重要历史题材,又落笔于普通百姓生活;既反映千年商都之变,又关顾历史文化街区之兴;既梳理城市脉络变迁,又描摹独特岭南风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当然,这也是一番“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历程,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从策划选题,到采写刊登等每一个环节的呕心沥血。但读者对《粤韵周刊》的点赞,鼓励我们一路前行。

  截至目前,广州日报《粤韵周刊》已刊出了80期,央地媒体平台、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港澳主流媒体全文转载,不少读者也留言,急切希望看到更多有情感共鸣的精神大餐。这也激励我们继续挖深挖透中国故事的广州版本,塑造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城市文明,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无穷魅力。

  好评论都是打磨出来的

  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评论工作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更是方向所指、路径所依。

  近年,“广言”评论品牌自创立以来,始终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在“服务大局”上不缺位、“明辨是非”上不失语、“引领导向”上不松劲,致力于用作品说话、以道理服人,将思想力转化为影响力。

  关键时刻看担当、见行动。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广言”适时推出《盛世修文 斯文在兹》《领略兰台文瀚 领悟文明特性》等系列评论,精心构思、精雕细镂,精益求精,受到广泛好评。6月19日以来,“广言”紧扣市委中心工作,创作了《三个维度看广州》《唯有实干,方能干实》《你我的样子,就是广州的样子》等20篇评论作品,视野宏阔、大气磅礴、文风清新,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屡屡“刷屏”,受到外地甚至港澳专家点赞。

  新阶段有新收获。作为“广言”战队一员,一路走来,有所悟、有所得。尤其是最近几个系列评论,有集团领导“带队”,我们每次都有新感悟、新收获。其一,勤学习,善转化。从《习近平著作选读》中学习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文风,从“浙江宣传”等新媒体中领略网络评论风采,并将所悟所得融于笔端。其二,谈问题,不回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共性问题单刀直入,杜绝面对问题避而不谈,拒绝老生常谈。如《唯有实干,方能干实》一文,对形式主义鞭挞直戳痛穴、入木三分,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广泛共鸣。其三,虚与实,相谐和。评论最忌端着说话,口若悬河又言之无物,唯有“理”“例”交融,方能让人心服口服。《三个维度看广州》结合龙舟谈广州,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其四,不畏难,多打磨。但凡读起来一气呵成的政论文章,写作过程都不可能是一挥而就,而往往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是“凤凰浴火”。系列评论写作历练让我领悟到,好评论都是打磨出来的。

  群众产生共鸣,我们才更有力量前行

  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张晓雯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十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行走在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前沿。

  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立体化传播,从一张报到“1+N”融媒体矩阵(“报+网+端+微+号+数据院+智库”)……广州日报人的信念始终不改,探索的脚步亦从未停下。

  回望2019年,又一次“新”的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2019年10月22日,广州市区融媒体云平台客户端“新花城”正式上线,开启了“不走寻常路”的新实践。有别于新闻类客户端,新花城在不断推出融媒传播精品的同时,更加看重“服务”,更加关注“社区”。

  权威发布、引导舆论。权威信息全城首发,单条阅读最高121万;独家首发《南山战疫日志》火爆全网;答题挑战增加掌上“大学习”阵地活跃度;全民AI作画凝聚“大湾区仔女”对广州的深爱与期盼……以互联网思维不断推出的融媒传播精品,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服务民生、直达社区。在新花城,搭建起共享课堂、心愿值班室等平台,广泛服务群众需求;在这里,还可以求助名医答疑解惑,线上咨询名校名师报考不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触手可及……贴近贴近再贴近,只有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我们才更有力量前行。

  “不日新者必日退。”十年间,媒体转型发展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坚如磐石的信心、改革创新的勇气、只争朝夕的劲头、坚持不懈的努力,踏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新征程,用行动来践行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心之所向,未来可期。让我们继续奔跑,继续追梦。

  一组南山战疫志,一部全民抗疫史

  广州日报报纸编辑部编辑曹腾

  2020年1月18日,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钟南山院士夜驰武汉,开始了他长达数月的战疫之路。2020年3月30日起,广州日报在报纸和各新媒体端口独家推出了连载《南山战疫日志》。

  我们经历,我们见证,我们记录。密密麻麻的行程表、十多万字、难以计数的图片和视频……《南山战疫日志》系列报道用包含大量独家素材的43篇日志,记录了这一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标志性人物——钟南山院士及 “南山战队”披荆斩棘、直面死亡的战疫经历。《南山战疫日志》详细还原了钟南山院士从2020年1月18日抵达武汉到4月8日武汉解封这81天里的辗转奔袭和呕心沥血,立体地展现了钟南山“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站在全党、全体人民的立场上,而非常时期的疫情报道,更应作如是观。这组报道坚持党性原则,传播权威信息,报道不仅是一部钟南山和“南山战队”的战疫史,更是一部关键时期的中国战疫史的一个缩影。这组报道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报道兼具科学性和故事性,是个人战疫纪实,也是全民抗疫科普。发出权威声音,正向引导受众,这也是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存在的价值。

  作为全国唯一一组如此大规模记录钟南山战疫历程的报道,《南山战疫日志》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引发海量转载。该组系列报道最终获得2020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我拍下了暴雨中的生命之“舟”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觉部记者邱伟荣

  2021年7月20日,河南暴雨成灾,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党报,广州日报立即成立采访小组前往郑州,我是采访小组的一员。

  在当时水浸严重的中牟县,被水围困的群众在救援人员和铲车司机的帮助下,有序往外撤离。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救援场景,采访小组迅速拿出器材拍摄采访,将救援现场的报道第一时间发回报社。我们在河南卫辉采访时,天气炎热,我泡在水中拍摄乘坐皮筏艇外撤的群众。运油车司机看到后,让记者爬到车顶上拍摄,还递给记者一个苹果。饥渴难忍的我吃完后,感觉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甜的水果。采访结束后,我们往外撤离。几位河南老乡,拉着几大笼包子在“岸边”等待救援人员和记者,他们边送包子边说:“感谢你们来帮助河南人民!”

  其间,我拍摄了一张大型铲车转移灾区群众的《生命之“舟”》图片,照片反映了洪水中的灾民在志愿者和救援队的帮助下,积极自救的感人场景,经发布后成为网红照片,被网友称为“年度最佳图片”,甚至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转发,还入选了中央网信办“五个一百”网络精品作品。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在我看来,这场报道的过程,也是深刻感悟和践行“8·19”重要讲话的一次实践。作为党报的一名记者,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就是站在党的立场上,这次报道的一篇篇好作品、一张张好照片,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动例证。

广州日报要闻A4读懂广州 热爱广州 冯镜明 练洪洋 张晓雯 曹腾 邱伟荣2023-08-19 2 2023年08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