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医药腐败装上“透析机” 2023年08月08日  练洪洋

  评论员观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百位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接受调查,原因多涉及通过在药品采购、医疗器械及耗材采购等事项上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等问题。(8月4日中国新闻网)

  在“腐败家族”中,医药领域腐败为害尤烈,百姓更加意难平。其“原生灾害”在于,大大加重老百姓的医疗负担。解剖一个“麻雀”,支持这一判断:今年5月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公布一个案例,医疗器械经销商陈某虎向普洱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杨某俊行贿1600余万元,把一台进口价为1500万元的直线加速器(用于放射治疗),以3520万元卖给医院。医院当了“大冤种”不说,仅这1600余万元的腐败成本分摊下去,足以让成千上万名肿瘤患者雪上加霜,加剧过度检查、重复检查。

  其“次生灾害”在于,可能导致医德沦丧、医风不正、医保不足、医患对立等。于医务工作者而言,医疗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于患者而言,医疗不仅是一项服务,更是一种信任和委托。医药领域腐败,解构了责任与担当、辜负了信任与委托,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等医疗领域乱象丛生的渊薮。

  因此,亟须给医药领域腐败装上“透析机”,及时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如百姓所愿,医药领域反腐鼓点密集。7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7月21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可见,今年以来百多位医院领导相继接受调查,也许尚属前奏。

  医药领域反腐应按“病情”制定医疗方案,精心实施,稳步推进。当下之势,重在治标——直面医药领域腐败“病灶”,采取“外科手术式”治疗,切除“患处”,不留后患。比如,当传统“带金销售”模式走到尽头之后,一些人开始盯上了学术推广。疫情过后,隐忍了3年之久的学术会议在2023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有药企坦承,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五六个会议的赞助邀请,费用在5万元至120万元不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些所谓的“学术会议”,根本就是借学术之名行贿赂之实,是医药领域腐败的新变种,须予重点关注。

  长久之计,在于治本——医药领域腐败根子在哪里、如何才能长治久安?三言两语很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说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增加制度供给和流程再造,可以相应降低腐败的发生率。例如,打击医疗回扣,通过现金奖励与线人保护的方式,鼓励知情人进行匿名举报,就是一条被许多国家实践证明的可行之道。

  千难万难,医药领域反腐都要坚持下去、干出成绩,要医疗系统以看得见的作风转变,化为百姓摸得着的幸福。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