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图:@视觉中国


夏日开卷④
作文是很多学生的难题。作文不只考查你知道多少名人故事、名言名句,更是考查你是否对文学有兴趣,对知识能否灵活运用;不只考查你的辞藻多么优雅华丽,结构多么严谨漂亮,更是考查你的作文是否展示出真情实感和思辨能力;不只考查你记住了多少东西,更是考查你是否会“文学创作”,具有立足当下的视野和格局。
如何全方位地去做知识积累,并且完善自己的写作方法,建立自己的写作系统呢?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掌握合适的进步方法。文学大师汪曾祺和王鼎钧,给我们一把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关于阅读、创作、技巧 汪曾祺毕生经验全分享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其语言风格诗化唯美,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成绩斐然,深受诸多现当代作家的高度推崇,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无数的后辈。
关于阅读,汪曾祺这样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或有志成为作家的青年,应该博览群书,但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爱。我主张看书看得杂一些,即不只看文学书,文学之外的书也都可以看看。读杂书至少有以下几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三,可以学习语言。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
关于写作技巧,汪曾祺这样说:一个短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我主张纳外来于传统,融奇崛于平淡,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关于创作,汪曾祺这样说:想象和虚构的来源,还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积累,二是长时期的对生活的思考。思索,不是抽象的思索,而是带着对生活的全部感悟,对生活的一角隅、一片段反复审视,从而发现更深邃,更广阔的意义。思索,始终离不开生活。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差的语言,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准确。
大师教路:如何写出传神的“美人”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有时免不了要给人物画像。但是写小说不比画画,用语言文字描绘人物的形貌,不如用线条颜色表现得那样真切。但是用语言文字捕捉人物的神情——传神,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对于写小说来说,传神比写形象更为重要。
我的老师沈从文写《边城》里的翠翠乖觉明慧,并没有过多地刻画其外形,只是捕捉住了翠翠的神气: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怒,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人说,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传神,离不开画眼睛。《祝福》两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系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亲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我这回到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顺着眼”,大概是绍兴方言;“间或一轮”,现在也不大用了,但意思是可以懂得的,神情可以想见。这“顺”着的眼和间或一轮的眼珠,写出了祥林嫂的神情和她的悲惨的遭遇。
我在几篇小说里用过画眼睛的方法: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眼睛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对于异常漂亮的女人,有时从正面直接地描写很困难;或者已经写了,还嫌不足,中国的和外国的古代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出另外一种聪明的办法,即换一个角度,不是描写她本人,而是间接地,描写看到她的别人的反应,从别人的欣赏、倾慕来反衬出她的美。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里的海伦皇后是一个绝世的美人,但是荷马在描写她的美时,没有形容她的面貌肢体,只是用相当篇幅描写了看到她的几位老人的惊愕。汉代乐府《陌上桑》描写罗敷,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者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种方法,不能使人产生具体的印象,但却可以唤起读者无边的想象。他没有看到这个美人是如何的美,但是他想得出她一定非常的美。这样的写法是虚的,但是读者的感受是实的。
……
这些写神情、画眼睛,从观赏者的角度反映出人的姿媚,都只是方法,是“用”,而不是“体”。“体”,是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只是知道这些方法,还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反之,生活丰富了,对于这些方法,也就容易掌握,容易运用自如。
不过,作为初学写作者,知道这些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做一些练习,学习用几句话捉住一个人的神情,描绘若干双眼睛,尝试从别人的反应来写人,是有好处的。
(节选自《汪曾祺的写作课》)
王鼎钧的“写作系统课”传授写作心得
孩子逃避写作文,少写一篇是一篇;写起作文来像挤牙膏一样痛苦,三两句就没话说了;背了很多名言名句,可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像流水账,一点文采也没有……这些问题都出自两个原因:第一,孩子压根就没有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第二,孩子从来没有学过“怎么才能写好一篇作文”。
很多家长对写作文的认知就是:老师给题目,学生绞尽脑汁编故事,想想有哪些名言名句可以用,然后一股脑套进“万能公式”“高分模板”里,就能拿高分。但这样生拉硬套显然是不对的。
怎么才能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学会写作文,开开心心地写出一篇好作文来?这套王鼎钧的《作文六书》汇总了文学大师王鼎钧积累一生的写作心法。这是一套完整的“写作系统课”,包括六本书。不但小学生可以读,初中生和高中生也可以读。
大师教路:如何培养写作兴趣
1、对于小学的孩子,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就能够尽早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王鼎钧说,“若有一人经过梧桐树下,恰巧一片叶子在他面前飘然坠地,而他肯弯下腰去拾起来把玩一番,这人不是小孩就是一个作家。”
在《小学语文讲话》中,王鼎钧带着孩子去观察人生百态,以眼睛为主力,但听觉、嗅觉、触觉也是观察力的一部分。孩子对于各种新鲜事物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能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就能够尽早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在一张图片中,甲板上有一架望远镜,一个人正通过望远镜看向远方……他看见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孩子畅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把他所想象到的内容都写下来。
我们也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想看见过去,你这个人可能做个历史学家;如果你想看见未来,你这个人可能喜欢进取,能够创业;如果你一直贪看海波荡漾、水天迷蒙,心里没有想别的呢,你也许要做个艺术家了。
2、写记叙文、散文记得带上“我”
假设现在要写一篇“澄清湖游记”。看这个题目时,你会如何谋篇布局呢?在王鼎钧看来,你只要加上一个“我”字,并且始终不离开这个“我”字,整篇文章的面目精神就不同了。
“澄清湖游记”是写你在澄清湖看到的风景,不是澄清湖有什么风景。澄清湖里有鱼,你没看见,鱼就不重要。那棵柳树并不重要,但是你在树下休息,它就重要了。
3、写作文十二字方法:“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
很多孩子苦于写作文写不出来,王鼎钧说:你只要能写出一句话,就可以写出一百句话。如果你觉得写不下去,就换个方向去想去写吧。比如在《作文十九问》中,他举例,老师让写一篇关于“看球”的作文,有个学生就写了六个字:比赛因雨暂停。
如何教学生来扩写这六个字呢?老师正是用这十二字心法启发学生,最后学生恍然大悟:“怪不得我的文章写不长,我总是下雨下得太快了。”
关于作文,还有这些妙语
作文构思的时候,一方面要抓紧题目,一方面要能向四面八方延伸。
题目,就是“心”,文章构思就是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取得均衡,只有离心力固然不行,只有向心力也是玩儿不转的。
写议论文是入世的训练,抒情文是出世的训练;抒情文为己,议论文为人;抒情文独善其身,议论文兼善天下。
大自然是厌恶抄袭、反对复制的。没有两棵柳树或者两棵榕树完全一样。长江决不模仿黄河,泰山决不模仿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