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专利是创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是世界上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湾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近期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专利作为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以创新维度为重要评价标准,挖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2017-2021年)的专利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情况、创新机构与行业优势、大湾区协同发展程度。
数据显示,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量176.90万件,复合增长率14.46%,创新态势强劲,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专利合作作为观察视角,可以看到,区域内城市间日益实现有效协同,比较优势高度互补,变各自优势为整体优势,以协同创新共锻发展长板。
一个科研共创、产业共兴、要素共享的创新图景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徐徐展开。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徐佳宛、张文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发展现状
核心数字技术
发明专利发展迅速
创新态势日趋强劲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量176.90万件,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量449616件,实现21.74%的高增长率,创新态势强劲。
按照国际专利分类(IPC)方法分为6个部,131个大类和652个小类。《报告》对6个部和部分小类加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集中分布在物理(G类)和电学(H类),占比28.91%和28.12%,其次为作业、运输类(B类),占比14.04%。粤港澳大湾区A类(人类生活必需品)和G(物理类)发明专利领域影响力均达3.56,E类(固定建筑物)发明专利领域影响力为2.96。
从数据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发明专利公开总量排名前10位的小类分别为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H04W(无线通信网络)、G06K(数据识别、处理)、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H04N(图像通信)、A61K(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G06T(一般的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H04M(电话通信)、G01N(化学或物理测试、测量)。
分析认为,G06F类发明专利属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计算机接口、控制器和运算器CPU、计算机一般零部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等内容。H04L类发明专利是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H04W类发明专利则主要涵盖无线通信网络产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通信、芯片研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引领,G06F、H04L和H04W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创新领域。“大湾区以打造‘数字湾区’为核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数字信息的采集、转化、存储与应用,积极探索核心数字技术,提升芯片自主研发和软件自主控制能力。”《报告》研制团队表示。
创新国际化有待加强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根据PCT的规定,专利申请人可以通过PCT途径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区域的PCT专利公开量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化的程度。粤港澳大湾区2017~2021年PCT专利公开量136825件,近年一直保持正增长状态,复合增长率9.82%。五年PCT专利领域影响力均值2.44。这显示出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领域影响力有待提升,创新国际化实力仍需加强。
同族专利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不同(或相同)语言公开的与同一发明相关的专利文献的集合,又称作专利族。同族专利的作用是判断专利的市场覆盖率,为经济与技术贸易提供专利法律状态信息,以及有助于对专利技术的理解。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2017~2021年同族专利公开量3032077件,复合增长率为20.24%。
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能量不断释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将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搭建起国际化创新和共享平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科技创新产业高地。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风起云涌,学科交叉创新、全链条变革、大跨度协同的特征更加突出。这就要求一定区域内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多元主体有效协同,比较优势高度互补,变各自优势为整体优势,以协同创新锻造发展长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全面推进实施,城市间协同创新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所蕴含的蓬勃创新能量正不断释放。
城市间发明专利联合申请是不同创新主体间协同互动与创新联系的重要体现,《报告》以跨城市发明专利合作率为衡量标准,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效。
研究显示,大湾区内各城市不断凝聚各方力量,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涵的“硬联通”和以规则机制对接为内涵的“软联通”两大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经济要素的流动日益顺畅,科技融合、人才融合、产业融合更加深入广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始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
广州—深圳: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地区专利合作率中,与东莞跨城市专利合作率6.43‰,与深圳跨城市专利合作率4.96‰,与佛山跨城专利合作率3.90‰。与珠海、惠州和中山三地跨城专利合作率分别为3.24‰、2.74‰和2.41‰。
广州与东莞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电磁测量、电数字和数据处理、电路装置、电缆电线安装等方向,随着东莞产业和科技不断优化与发展,广州与东莞优势互补的创新趋势正在得到加强。东莞积极推进水乡功能区与广州开发区、滨海湾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融入广州都市圈。
广州与深圳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印刷电路、电设备制造、电数字数据处理、光学、测试分析材料、控光器件与装置等多个领域。“双区驱动、双城联动”,作为广东体量最大的两个城市,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场,一直走在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前列。广深联动发展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和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广佛同城:协同效应凸显
佛山与大湾区其他地区跨城合作中:佛山与广州跨城合作专利率最高,达7.94‰;与中山跨城合作专利率1.70‰;与深圳跨城合作专利率1.05‰。
广州与佛山专利合作主要集中在电磁测量、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电路装置、电能存储、电数字数据处理和医用、牙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等领域,展现广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发展趋势。自2009年广佛签署同城化框架协议,到如今打造广州都市圈发展,广州与佛山两地正激发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的强大动能。“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凸显,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力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两个产业总规模超2万亿。2022年8月,《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将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同时两地将共建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打造更利于广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的创新廊道和生态圈层。
深圳-东莞:新兴产业合作增多
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地区跨城专利合作中:深圳与东莞跨城专利合作率最高,3.17‰;与广州跨城合作专利率2.56‰;与惠州和香港跨城合作专利率分别为1.75‰和1.21‰。
深圳与东莞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照明装置、电能装置、电热等方面。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积极对接深圳,进一步激发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成为东莞的新命题。2020年9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东莞南部9镇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成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和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建设深莞深度融合发展先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品质提升标杆、共建共治共享典范。随着深圳与东莞的深度融合,深圳优越的科技资源和R&D实力不断向东莞渗透,带动东莞产业升级,东莞则利用自身的产业结构完善深圳的产业链。深莞两地合作企业主体形态逐渐向大企业转变,产业链向高端环节转移,产业分布向新兴产业转变。
港深极点:产业要素集中协同
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地区专利合作中:香港与深圳跨城专利合作率68.03‰;与东莞跨城专利合作率3.83‰;与广州跨城专利合作率3.40‰;与澳门跨城合作专利率2.02‰。
香港与深圳跨城专利合作领域主要包含电数字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数据识别和表示、数字信息的传输、图像数据的处理与产生等方面,展现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的协同创新趋势。香港深圳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被给予厚望。前海合作区作为内地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截至2021年,深化深港产业合作方面,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2021年9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深圳与香港之间从西丽湖往南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一条汇聚两地创新元素的大湾区“知识链”正激发出比较优势,迸发更大发展能量。
澳珠极点:多领域合作,注重产业化协同
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专利合作中:与香港跨城专利合作率22.71‰;与珠海跨城专利合作率18.86‰;与广州跨城专利合作率12.70‰。
澳门与珠海专利合作内容主要包含电数字数据处理、风力发动机、生物学、船舶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领域,展现两地多领域合作、注重产业化的协同创新趋势。港珠澳大桥竣工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其粤澳深度合作新支点的地位愈发凸显,珠澳两地人文纽带连结相通,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横琴将建成为粤澳深度合作区,成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一年以来,新注册澳门企业705户,实有澳门企业超5000户,较合作区成立之初增长约8%。合作区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颁布一系列关于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进一步提高澳珠极点经济总量、“由点及面”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与产业链延伸是未来珠澳合作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