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 通讯员李国全
5月下旬的一个中午,在番禺,一年级的小洋(化名)兴奋地在楼梯间用力挥手,和楼下的人说再见。他恋恋不舍的人里,有社区的儿童主任、街道的儿童督导员、社工,也有广州市和番禺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小洋的母亲说:“他们很关心我们,经常带着粮油和学习用品来看我们。”
据统计,目前广州共有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1.8万余名,有3000余名基层儿童工作者扎根在孩子们身边,像关心小洋一样守护每一朵“花”。
儿童主任:6个笔记本 记下社区儿童大小事
“我需要定期排查社区儿童的情况,一旦发现困境儿童就要及时纳入服务范围。”何丽丽是白云区白云湖街大朗北社区的儿童主任,从2018年起,她一直在这里做儿童福利工作。骑上电动车、带上笔记本,这是她走访的日常。识别困境儿童只是开始,何丽丽一直牵挂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儿童主任处在连接点,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摸清出路、链接资源。”何丽丽说。
何丽丽对一位重返校园的辍学少年印象深刻。今年16岁的小亮(化名)来自低保家庭,几年前,小亮因父亲去世,一直由年过八旬的奶奶照顾。从那时起,社区为小亮组建了课外帮扶小组,关注他的生活与学习。升入初中后,小亮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一度辍学。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何丽丽上报街道,着手联动多方力量,在区民政局、街道、居委会、社工站、学校、慈善组织、村民等多方力量的努力下,小亮重新回到了校园。
在一次次的入户走访中,小亮对何丽丽也敞开了心扉:“我对修车好像有点天赋。”何丽丽留意到,小亮无师自通,学会了拆装摩托车。为了帮小亮圆梦,何丽丽和同事带小亮到技术学校面试,今年9月,小亮将进入广东一所职业学院学习汽车维修。
小亮的心愿即将实现,何丽丽的脚步没有因此停下:“只有勤走访,才能和孩子们的家庭建立信任,不让一个孩子在追梦的路上掉队。”
儿童督导员:“走在路上,才能提升服务能力”
如果说儿童主任在村(社区)为困境儿童披上雨衣,那么街道的儿童督导员又为孩子们举起了“爱的保护伞”。
番禺区市桥街道的儿童督导员从事儿童工作已7年,在她看来,“快、稳、多联动”是做好儿童工作的关键。她介绍,街道每个月都会比对残疾儿童、低保家庭的数据库,若发现有新增或迁入的困境儿童,街道将把情况及时告知村(社区),在“发现”环节为社区、村居查漏补缺。“如果儿童受到伤害,我们的反应不够快,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她表示。
目前,市桥街道的36个村(社区)共有187位困境儿童,小明(化名)是社区和街道都十分牵挂的,他的探访档案厚约一拇指宽。上述儿童督导员介绍,小明正在读初中,几年前,他的母亲和外婆先后去世。早在得知小明母亲患病时,社区和街道就格外留心小明的情况。当小明遇到成长难题时,街道和社区还会与专家一同讨论对策。在社区和街道的链接下,爱心企业伸出援手,将资助小明读书到大学毕业。
“做好儿童工作需要共情力,也需要一定的工作技巧,这需要时间积累。”这位儿童督导员介绍,市桥街道的儿童主任大多由在村(社区)工作多年的民政专干或妇联专干兼任,以女性为主,她会不定期地与儿童主任一同探访孩子们。
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帮助村(居)镇(街)“解难题”
2019年,广州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的意见》,提出镇(街)、村(居)需配齐专(兼)职“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2020年5月,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始开展广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分片区督导工作。
“督导不是纸面上的,而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解决问题,为困境儿童兜好底。”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起初有儿童主任反馈“入户难”,家人不想被邻居知道自家的情况。“那就把孩子和家长‘请’出来,吸引他们参加社区活动,自然就有交流机会。”
个案累积汇聚为翔实的工作手册,成了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的工作“宝典”。如今,督导工作组已走遍全市176个镇(街),即便镇(街)、村(居)的工作人员有调整,通过一轮轮的督导、“回头看”以及现场培训答疑释惑等方式,也能够帮助新到任的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掌握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