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可是,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缺少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心理健康课程被占用等情况,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6月1日《法治日报》)
想到要回学校上课就觉得痛苦,跟人一言不合就爱动手,家长批评两句就想离家出走……这样的心理问题在不少青少年身上出现过。可是,这些问题却没得到很好的重视。不少老师、家长认为是孩子不努力、不听话、太逆反,孩子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也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社会多元观念更新快,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冲击影响大,也有家庭、学业方面造成的压力。
心理健康是一门很专业的学科。心病必须要有对症的心药来医。心理健康教师是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可是,一方面,我国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低龄化,另一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专业教师缺口大、不专职、培训少等问题的挑战。特别是在较为偏远的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更为突出。而不少学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师,但专人却未专用,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承担大量与专业无关的杂事,也没有明确的职称评定体系,职业成就感差,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用好心理健康教师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当青少年处于考试焦虑、家庭冲突、同辈压力的环境下,如果心理健康教师能够提前介入疏导,就可能将心理问题及时化解于萌芽状态;而如果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在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时,也能够进行自我情绪调节。
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提升心理教师专业水平迫在眉睫。要让心理健康教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好护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