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火炬照亮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听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2023年06月01日  方晴

  “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病毒学上,希望我们能争第一,做出改变教科书的科学发现。”“我们通过不断的创新研发,终于打破国外厂商的专利垄断,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专利强国。”……

  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的科学家故事会——2023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上,获奖代表们接力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和科技梦想。

  走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亟须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从面向孩子的“科普人”、用科技赋能的新农人到全球顶尖的院士科学家、观星探海的青年科学家……20位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来自企业、院校、基层单位等,覆盖了各学科领域,他们代表着广州科技工作者的风采,展示出广州创新驱动的风姿,体现了广州奋斗不息的风范。

  文/方晴 图/由主办方提供

  高擎“使命”火炬:讲述“最美”科技故事

  “世界视神经再生研究的先驱者”苏国辉、“天体物理‘引路人’”王锋、“光明使者”袁进、“化学探险家”廖矿标、“新‘芯’之秀”游淑珍、“粒子魔术师”朱昆、“防腐卫士”王震宇、“新农人”沈燕芬、“智能侠”王宇哲、“病毒猎手”张永振、“脑健康守护者”宁玉萍……活动上,20名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相继讲述了自己的科研故事、科学理念、科创目标,展现科学家们立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科技报国的奋斗豪情,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触达人心。

  “防腐卫士”王震宇:

  辞掉编制南下广州,探索腐蚀与防护产业化

  “用不上的技术就是没有用的技术。”这是王震宇的导师、中国著名腐蚀与防护科学家柯伟院士说的一句话。从研究生入学开始,这句话让王震宇想了二十多年。“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科研?什么才是有用的技术?”他在实验室研究多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决定走出实验室。

  2020年,王震宇辞掉了中科院编制,南下广州,踏上了腐蚀与防护产业化搭建的探索之路。起初,产业化之路崎岖不平,要攻克的难题从单纯的技术问题转变为集技术难题解决、市场挖掘、初创团队建立等一系列的综合问题。但王震宇的团队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成功实现了多项高端腐蚀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

  作为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导电高分子基接地极解决了电力、石化等基础设施60年接地全寿命安全服役的世界性难题,研发的纳米重防腐涂层解决了严苛腐蚀环境下的长效防护难题,为重大装备保驾护航。

  时隔二十多年,王震宇终于找了他的答案。

  “光明使者”袁进:

  延续导师“追光梦”,勇闯科研“无人区”

  把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是每位医者坚守的使命。“光明使者”袁进分享的是他和其导师——中国著名眼科学家、角膜移植手术领军人物陈家祺教授的故事。

  导师陈家祺从医50年,为上万名的视障人士重拾光明。但当时由于角膜供体缺乏,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仅8000多例。现在,作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的袁进为了延续陈家祺的“追光梦”,让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救治的机会,与团队研究出人工新型生物角膜并实现临床应用,令百万患者有了重拾光明的新希望。

  袁进还提到,晚年的陈教授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却还记得每天要来眼科医院。“忘了什么,都不能忘了病人!”袁进被陈家祺深埋在骨子里的医者使命深深打动。他表示要用医术造福广大眼疾患者,将毕生心血献于眼科事业。

  袁进对“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美”字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常讲科技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初心,要让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的建设,使人民享受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接力“奋进”火炬:院士期盼“青出于蓝”

  “今年的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既有年纪大一点的,也有年轻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我们老一辈科技人员最希望看到的——更多年轻科技工作者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获奖嘉宾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很高兴看到这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正‘蓬勃生长’,不仅能‘接上茬’,还能做出更多的创新贡献,说明我们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希望。”作为颁奖嘉宾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侯凡凡也谈道,她期待更多科技工作者“点亮精神火炬”,在岗位上照亮自己,也照亮广大民众、照亮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能和诸位科技界大咖同框是我的荣幸!”获得2023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殊荣的“90后”、广州石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燕芬正是两位院士谈到的“接力者”之一。作为返乡创业新农人,她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推广农机化技术,主导农村闲置田地规模流转,创立广州首家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她还积极运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自主开发“增城农特产馆”小程序。“希望我们农机人的形象不再是‘土’,更多在于‘专’,以科技赋能的‘专’!”

  燃亮“温暖”火炬: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

  “我们院研制出全国第一台连续光学镀膜生产线,技术指标国内领先,反射率仅0.5%。用在新能源汽车的中控大屏上,看中控屏的时候就不会怕反光。”被称为“粒子魔术师”的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昆举例谈到了团队如何从产业端出发、有针对性地做科研。

  2021年,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将自己唯一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在了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以破解国产高端装备及工艺“卡脖子”难题,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为目标,目前已开展了5个项目的研究,今年计划新开展6个项目。“举个例子,激光加速治癌装置使用的关键部件——高功率飞秒激光器目前主要依赖进口。我们定下了高功率飞秒激光器国产化的目标,国产化后将大大降低激光器的成本。”

  “在申请院士工作站过程中,广州市科协给了很多指导与支持,让我们看到这个工作站不仅是院士指导我们研发、支持成果转化的平台,也是人才培育的平台。”朱昆说。

  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通过开展院士工作站建设,广州市科协不仅打造了有高度、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也打造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器”。数据显示,43家在建工作站新引进(培养)博士44人、硕士68人,高级职称科技人员45名;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技专项12项,获得专利授权46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5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超20亿元。

  在侯凡凡院士看来,市科协是一座桥梁,“把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传递下来,也可以把科技工作者的需要传达上去”。她记得,在此前疫情期间,市科协专门发短信给院士问“有什么需求,如果有需求尽管说,我们尽量帮忙”。“哪怕是精神上的关怀和爱护,作为科技工作者还是深受感动。”侯凡凡说。

  据悉,今年广州市科协将探索“互联网+服务”工作模式,建好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广州院士专家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为来穗院士打造咨询服务平台、学术交流场所和成果展示空间;开展新一轮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推进建站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通过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投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实践,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