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期间,蔡和森与他的爱人向警予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产生分歧,散会后仍在激烈讨论。
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图(①为中共三大会址)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翻拍
考古工作者在恤孤院路中共三大会址旧址展开考古工作。(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供图)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段澜
设计统筹/徐锦昆 漫画/陈希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份《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手写稿的复制件。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也是中共三大通过的最重要的文件,原件藏于中央档案馆。议决案指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议决案的通过,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广州为中心,汇聚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革命力量,为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部分时间是辩论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份议决案涉及的内容正是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已经在找各地代表谈话,交代和解释国共合作的必要性。陈独秀为中共三大起草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其根据是共产国际执委会于1923年1月12日的决议精神。
这份议决案指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当共产国际的指示传到中国时,正值“二七惨案”发生。年轻的共产党人从“二七惨案”中吸取了教训——无产阶级不能仅靠自己单枪匹马同敌人搏斗,必须有其他各阶级的援助,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据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回忆,会前陈独秀简单地谈了党的发展情况和中共二大以来的革命形势,谈了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国共合作问题,“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毛泽东和张太雷做了补充,特别是毛泽东做了很多补充……”
虽然有前述种种铺垫,但国共合作话题还是在中共三大上引起激烈争论。徐梅坤后来回忆,“一个多星期的会议,大部分时间是辩论这个问题”。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李颖在《党代会历史细节 从一大到十八大》中记述了当时代表们争论的情形:“马林、陈独秀等人提出,既然共产国际已有指示,‘我们就应该加入国民党’。关于产业工人是否加入国民党问题,陈独秀等人主张不保留产业工人……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发言赞成马林、陈独秀的主张。”
李大钊则提出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过去和将来国民运动的领导因素都是无产阶级,而不是其他阶级。”“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不要害怕参加国民运动,我们应站在运动的前列。”
毛泽东则认为,应当坚持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徐梅坤回忆,“毛泽东态度是严肃的”“最激烈时,毛泽东还站起来发言”。徐梅坤还回忆,毛泽东经常去简园,“我曾问毛泽东去‘简园’干什么,他告诉我,主要是跟谭延闿谈国共合作问题,谭有兵权,耐心做谭的工作,想把他争取过来。”
关于国共合作问题,蔡和森与他的爱人向警予之间也产生了分歧,散会后他们二人回到住处春园仍在争论,同样在春园居住的毛泽东此时就成了劝解两人的“和事佬”。
李颖指出,“对于国共合作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党内高层领导人,一般党员中也有许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工人和从事工运的同志。正如罗章龙所说:因为在他们看来,‘国民党并不注重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影响甚微。而国民党脱离群众,成分中官僚、政客不少,鱼龙混杂,却为人所共知。许多同志不愿与之为伍,反对加入国民党,形成一股阻力’。”
议决案以21票赞同、
16票反对获得通过
对于如何参加国民党的问题,大会经过长时间讨论,未能获得一致意见。最后,大会就《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进行表决。最终,议决案以21票赞同、16票反对获得通过,票数仅相差5票。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通过,标志着中共三大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代会形式就国共合作问题最终完成了法律程序。广东省社科院教授、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原副会长黄振位指出,关于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如果从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中央干部会议算起,前后历时1年时间,经过了至少5次认真讨论和激烈争论,但这些都属于酝酿阶段。直到中共三大,“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个最高领导机关、在党内规制上最终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法律程序。”
这份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制定的议决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共三大后,国共合作步伐大大加快。
红色寻踪
约90年前东山鸟瞰照展出
中共三大会址房屋清晰可见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内,展出着一张巨幅照片——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照片,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可以看到中共三大会址房屋的照片,能清晰地展示会址房屋的远景全貌。
2006年1月10日开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恤孤院路正式展开考古发掘。据现任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介绍,发掘目的是验证原调查结论,并确定中共三大旧址的准确位置与保存现状,为中共三大旧址保护工程建立科学基础。发掘前,考古人员对上世纪70年代的调查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报告中收集的《广州市经界图》(局部)正是寻找中共三大旧址原建筑基址的重要依据。
这一次发掘分三个阶段展开:1月10日至19日,全面揭露旧址建筑四面墙基础;1月20日至29日,对旧址内部进行清理,发现旧址北半部保存的垫沙层较高,局部保存有红阶砖地面、地下排水沟、方形混凝土柱础等;2月5日至12日,开挖北侧道路,确定旧址的侧院与围墙基础,围墙位置走向与《广州市经界图》基本吻合。
考古发现的建筑基址的位置、面积与基础结构形式,符合当事人及附近老居民回忆的建筑形式。而发掘的建筑基址的位置和平面布局,也佐证了相关文献,可知中共三大会址主体建筑基址面积约105平方米,侧院面积约20平方米。至此,中共三大旧址准确平面确定下来。
2006年7月,会址旧址进行回填保护,并采取局部露明保护方式对公众展示。如今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东北角处,隔着玻璃,观众仍可看到考古发现的建筑基址和代表们曾踏足过的部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