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群贵州深山里的孩子们来说,写诗和摘苞谷一样日常。(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金黄的夕阳/天空无处藏/眉眼形如弓/做(坐)着剥莲蓬。”“花是香的/一生下来就是香的/就像人/一生下来就是勇敢的。” 爽直、率真的笔调,敏锐、细腻的情感,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生发的诗意表达……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看似稚拙却充满童趣、童思的诗作出自贵州大山深处的一群孩子们之手。
深山里的诗歌课,是一堂生动的教育启蒙课。一般而言,童年的语文教学往往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文学素养、美学品位,而诗歌往往就是望向外部世界的第一扇窗户。上诗歌课,为每个孩子内心潜藏的诗意提供一片土壤,一颗种子就会在心间落地生根。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去之久,景物可证,万千思念不言自明;读“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青春多彩、理想丰盈。对孩子来说,感知诗词意蕴,体会诗中炼字之精妙、意境之悠远,这种教育方式也远胜于枯燥、空洞的说教。
诗歌课学的是诗、写的是诗,却也不止于诗。写诗的背后,是带领孩子发现自己、发现生活,唤醒孩子对生活的感知力。我们常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生活,让孩子读诗、写诗或许就是通向这条路的最佳途径之一。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独特的美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瞬间的灵光,引导孩子用诗意的眼光探索这个世界,无疑会为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浇灌他们的心灵之花增添无数美意与遐思。
让孩子写诗,就该让他们去自由探索和幻想,这是童年的味道,也是高品质教育该有的“诗意”。就如何上好教育这一课而言,深山里的诗歌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尊重孩子们的童真,保护他们的想象力,才是回归教育本质。 (傅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