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 坚持实事求是系列谈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今年4月,从湛江、茂名到广州,辗转千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广东企业、港口、农村,以一次生动而深刻的调研为全党作出表率,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用好“传家宝”、做足“基本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被列为“六个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内容。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为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如此重要?老一辈革命家在一线解题破题的实践、实效,就是最好的答案。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及时解决了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带着对有关经济特区发展问题的思考,邓小平同志深入到深圳、珠海、厦门等地了解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搞好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奠定基础……历史经验表明,有的放矢则事易成,把准导向方可提升调查研究之功。
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而越是考验时期,越要我们紧盯目标、深入查探问题,以两个“导向”起笔,找准切入点、锚定新坐标。
突出一个“真”字。调查研究贵在“真”,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强调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研究那些与群众“急难愁盼”息息相关的真问题、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的实际问题。真问题从何而来?焦裕禄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实践证明,真实的问题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空想出来的,往往是在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挖掘出来的。一次次调研中,总书记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看得仔细、问得深入。来到大凉山深处的土坯房,同大伙儿围坐在火塘边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在贵阳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翻看群众工作来访台账,仔细询问“居民们平时都反映哪些问题比较多?”正是在下基层、听真话,深入了解当地真实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一系列科学发展目标得以谋划。可见,只有“扎下去”,走进“第一现场”,真问题才能“浮上来”,管用良方才能开出来,改进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聚焦一个“要”字。问题和目标均有主次之分,对其加以甄别至关重要。调研不是“撒胡椒面”,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方法往往无法触及事物本质,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善于抓住重点问题,锚定关键目标精准发力。特别是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尤须找准根源、寻得靶向治疗的良策。优先抓好关键环节、切中矛盾的要害,就能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中和多元目标平衡中找到最优解,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譬如,针对加快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关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大问题,广州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到黄埔、南沙等地展开密集调研、把脉问诊,助力手中“施工图”转化为大地“实景画”。
把握一个“新”字。实践在不断向前推进,新问题必然持续出现。但新问题不能拿老办法来解决,不能“临渴而掘井”,也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对此,调查研究要加强系统性、前瞻性,增强对未来的洞见力和预测性,因时而动、应势而变地部署牵引未来发展的重大规划。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及时沉到一线,锻炼出一双慧眼,方可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未来,广州要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就要积极顺应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以调研开新局。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在将“问号”拉直的过程中向着既定目标不断砥砺奋进,才能不负调研之名、把握调研之实,才能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