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塑:会笑的泥巴 ——试论王增丰的漫塑艺术 2022年12月18日  高世现

《奶奶的白发》

《天伦之乐》

《自塑像》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爷爷教我写字》

《陈佩斯》

  漫塑,顾名思义,是漫画和雕塑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

  王增丰的漫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的漫塑作品以反映当下生活状态和时代精神为诉求,以漫传神,以神定形,以神取胜,神形合一,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除了具有雕塑 艺术所共有的形象物质性和具体直观性以外,王增丰的漫塑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撰文:高世现

  “王”的幽默性

  漫塑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如人类最原始的岩洞雕刻,都在某种程度上作了漫画形式的变形。漫塑在汉代的民间开始大量涌现,最典型的是击鼓说唱俑,他们一个个笑容可掬,令人过目不忘。而从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秦汉的泥塑、 唐朝的彩塑、五代贯休的罗汉图,到宋代的武将等,都呈现出一种夸张意味和幽默性的雕塑形态,也算是漫塑。

  而王增丰的漫塑作品不同,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风趣性、幽默性是漫塑最强烈的审美特征。漫塑艺术的这一独特审美特性正好适合缓解人们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紧张精神负荷,通过风趣幽默的造型给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注入一分轻松幽默的精神享受,很多人称它是让人发笑的艺术, 这正是漫塑艺术的精髓所在。

  而王增丰则称他的泥巴是“会笑的泥巴”。他以一己之力,用了整整二十年,希望以漫塑记述和定格大千世界的轰动大事与风云人物;以漫塑讴歌赞美传颂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和真善美的灵魂;以漫塑揭露批判鞭挞荒诞不经和假、恶、丑。

  王增丰的漫塑作品正是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他既能敏锐地观察事物内部的矛盾,又熟练地掌握了肖像、表情、动作之间的幽默技巧。

  王增丰仿佛是一个具有电影意识的“性格导演”,善于塑造幽默和诙谐的艺术形象,尤其擅长“自嘲”。他以幽默的方式使“自画像”成功地获得了某种新的视觉穿透力。

  他喜欢漫塑自己的百态,笑看自己的人生。老顽童般的自画像,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简直就是个三岁小孩子!

  不论何事,敢随性幽自己一默,这样活着,才细腻通透,趣味盎然。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王增丰是个怪人,是奇才。”著名雕塑家潘鹤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老朋友。

  “增”的独特性

  我喜欢艺术本身自然显现出来的独特性,幽你一默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它给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惊喜,独特性代表一种精神,一种良知,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王增丰的独特性略带温柔。“漫”得如此豁达,“塑”得如此潇洒。

  比如他在漫塑作品《鸟是好鸟,就是话多》中,安排一位赤膊的老人半蹲在几凳上,手拿烟斗和一只大鹦鹉逗乐。其实他是在讽刺当下艺术圈内很多人为了出名过度炒作,就像那只喋喋不休的鹦鹉一样让人讨厌。“鸟是好鸟,就是话多”,这句话出自艺术大家黄永玉画作中,话语平常但含义深刻。

  这是真正的艺术,雅俗共赏。人人喜欢既有观赏性,又有趣味性。

  “丰”的变形性

  王增丰喜欢以夸张、滑稽、讽刺、幽默的方式来塑造角色,这就需要善于将所塑的人物进行变形处理。

  变形是王增丰在漫塑创作中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制造幽默、强化效果的气氛。将变形合理地运用到漫塑艺术创作中,能够使观众进入现实和幻想的交织中,勾画出奇特幽默、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

  王增丰的漫塑作品《陈佩斯》,那光头、鹰钩鼻,闪烁狡黠的小眼睛和哨子般的大门牙,既滑稽又可笑,这是大家对陈佩斯早已约定俗成的印象, 但是妙就妙在王增丰除了对陈佩斯上半身的铺陈上下功夫,更在下半部处理上打破了一贯的做法——选择了陈佩斯双手作辑,站立如桩的姿态,上动下静,搞笑加严肃, 揶揄加幽默,矛盾加统一,准确地把握了陈佩斯既可笑又可爱的特征和性格。这是王增丰在漫塑中抖出来的新的幽默包袱,既新颖又有创意。齐白石曾经说过, 好的艺术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王增丰的漫塑,为这句艺术格言立下了生动的注脚。

  当我看到增丰的漫塑作品《爷爷教我写字》,顽皮的小孙子拿着爷爷长长的胡须做毛笔,在纸上写下“人之初、性本善”;而他以自己奶奶为原型,塑造的 《儿孙乐》,只见奶奶的大手托起孙子,孙子口含着奶奶的头发,我看了几乎垂泪。幽默让人发笑不奇怪,让人掉眼泪,才是功夫。

  我喜欢王增丰,包括那个“自画像”中自我变形后的“王增丰”。

  而他个人的自漫塑像更是入木三分,肥头耷耳,龇牙咧嘴,一颗夸张的龅牙把得意忘形的表现推向了极致。

  不被外物所累,不受形骸所拘,人间漫塑,自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