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海楼里展出的“苏哈尔”号船模
外籍友人那佳木
外籍友人毕索
外籍友人钱枫
外籍友人孙小芳
广外阿语系主任牛子牧
五号楼工作室出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叶作林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
“苏哈尔”号穿越千年见证中阿友谊、广州企业飞行汽车在迪拜实现首飞、来自约旦的“中国媳妇”在广州教授阿拉伯语……12月13日下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采访活动,围绕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邀请在穗的外籍人士和中方代表,讲述广州与阿拉伯世界的友好故事,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友谊“物语”
广州镇海楼展品背后:
“苏哈尔”号穿越千年见证中阿友谊
从阿曼到广州,一千多年前,一艘双桅三帆木船,仅依靠风力万里远航,为中阿海上贸易揭开一页不断为后人称道的篇章。
在12月1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采访活动上,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朱晓秋从镇海楼里展出的“苏哈尔”号船模讲起,为源远流长的中阿友谊丰富又一处细节。
唐代广州曾设“藩坊”
供阿拉伯及波斯外商居住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始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此后一直延绵两千多年。
朱晓秋介绍,唐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东方强大而统一的国家。阿拉伯来华使节络绎不绝,从651年到798年这148年之中,据不完全统计,阿拉伯遣唐使有近40批次。
“唐朝采取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在广州城西,专门辟出一块地方供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称之为‘藩坊’。”朱晓秋说,不仅如此,唐朝还以政府的名义任命德高望重的商人为藩长,管理藩坊,实现了外国人自己管理自己的格局,藩长在藩坊拥有行政、司法、商务和外交等权利。藩坊由于有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以及南海诸国商客进出或居留广州,使这里充满了异国情调。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苏莱曼东游记》中对此也有记载。
到了宋代,由于西北陆路交通不畅,中阿交往主要以海路为主。当时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海外国家多达五六十个,其中阿拉伯国家商人是来宋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从宋太祖开宝元年至宋孝宗乾道四年,阿拉伯来华贸易有史可考的达49次。
朱晓秋介绍,在广州和泉州的蕃坊里有很多蒲姓外商,绝大多数来自阿拉伯国家。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三楼内陈列了一块“蒲氏家族墓碑”,其上记录了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由宋至清在华生活情况。如今,广州珠江村还留下一座蒲氏宗祠。
阿曼航海家远航广州
故事载入《一千零一夜》
“公元7至13世纪,中国与阿曼的交往成为中外交往的非凡代表。其中,‘苏哈尔’号远航广州,更成为阿拉伯国家和大唐王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开辟的象征。”朱晓秋说。
原来,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著名航海家欧贝德驾着双桅三帆木船“苏哈尔”号,依靠风力,在海上航行近万公里,经过7个半月抵达广州。他为中国带来亚麻、毛毯、金属制品及阿曼特产乳香;返航时,满载中国的丝绸、陶瓷、樟脑、麝香以及食用香料。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那篇脍炙人口的《辛伯达航海旅行记》,便取材于欧贝德的这段经历。
1981年仿古船再次抵穗
船模见证友谊再升级
1978年,中国与阿曼建交,苏丹卡布斯命令工匠造一艘长22米、高3米的仿古船,再进行一次辛伯达式的远洋航行,目的地就是中国的广州。苏哈尔港是阿曼的传统造船基地,此次仿古帆船的建造就在这里进行,这艘船被命名为“苏哈尔”号。
1980年11月,这艘按照古代阿拉伯远洋商船结构和式样仿造的“苏哈尔”号木船,从马斯喀特海军基地启航,依靠风力,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历时216天,于1981年7月1日抵达广州。
1991年7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参观广州博物馆,阿曼文化部便将“苏哈尔”号船模赠送给广州博物馆,以纪念仿古木船“苏哈尔”号从阿曼到广州的科学考察活动十周年。
“我们广州博物馆一直非常珍视这具‘苏哈尔’号模型。”朱晓秋说,从受赠之日起,广州博物馆便将其放入镇海楼展厅中进行展示,数十年来持续向市民游客讲述阿拉伯帝国和中国交往的这段历史。
企业声音
中阿合作前景广阔 共同实现互惠互利
小鹏汇天品牌营销总经理仇明全:
广州企业飞行汽车在迪拜首飞后 多个阿拉伯国家抛来橄榄枝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在阿拉伯国家有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活动上,小鹏汇天品牌营销总经理仇明全发来视频致辞。
仇明全表示,今年年初,该公司决定把旅航者X2飞行汽车在全球的公开首飞,放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举行。
“选择迪拜一方面是因为其是最擅于接受新鲜事物、最有创新性的代表城市之一,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源于中阿友好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底气。”仇明全认为,飞行汽车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让它在城市中心、在万众瞩目之下飞翔,涉及许多政府部门和复杂流程。
今年10月,在当地合作伙伴的支持下,该公司在迪拜成功拿到了全球首个在迪拜的飞行汽车特别飞行许可,并成功组织了飞行汽车在全球的公开首飞。迪拜当地政要也出席了活动。
“在首飞过去两个月后,我们也看到迪拜官方宣布,迪拜将拥有全球首个飞行汽车空中交通中心,这充分说明前一段时间双方的合作是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证明飞行汽车前景广阔。”仇明全透露,在飞行汽车首飞过后,他们还收到了来自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多个友好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期待其未来能前去进行飞行展示。
仇明全认为,中阿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数字经济、环保低碳、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其中飞行汽车是汇集了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创新型“物种”,相信未来中阿一定能在飞行汽车这一全新赛道开创新的合作平台。
外籍友人那佳木: 在广州创业取“生意经” 中阿峰会为在穗商人带来新机遇
2016年,也门人那佳木(NAJMAN RASHAD ISMAIL MOHAMMED ALI)来到广州,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毕业后,那佳木开始留在广州创业,以中东、北非、亚洲等区域为主要市场,生产厨房用具。
看了首届中阿峰会的新闻后,那佳木很激动,希望中国能与也门合作更多项目。“这对于在中国发展的我们这些商人来说有很多机遇,因为我们国家有很多消费品是从中国进口的。”那佳木说。
外籍友人毕索:
主营时装产品贸易 相信中阿双方合作将互惠互利
2004年,外籍友人毕索(Bashar Samman)在中国建立主营时装产品贸易的企业, 2018年,拓展了食物进口业务,从土耳其、叙利亚等中东国家进口食品到中国。“广州是时装产品的集散地。”毕索和他的家人在广州生活了近18年。他坦言对在中国的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在中国生活非常棒,生活体验感好”。
毕索认为,中阿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相信随着双方深入交流,将会不断提升双方合作的水平,实现互惠互利。
外籍友人钱枫:
入职国企能说流利中文 看好中阿交流合作无限前景
“我想当中阿沟通的桥梁,把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传播到阿拉伯国家。”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外籍友人钱枫(ALHAMIDI SALMAN FARES DAMMAG)来自也门,2009年到中国求学,已在中国生活了近13年。2017年从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广州发展,成为广州一家国企的员工,负责公司中东地区的业务管理。
钱枫认为,中阿交往的历史悠久,中阿之间不仅贸易往来密切,文化和科技也有着深入的合作,双方未来交流合作的前景无限。
论道文化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桥梁
外籍友人孙小芳:
“中国媳妇”在穗教授阿拉伯语
来自约旦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阿拉伯语讲师孙小芳(Faten Zanaa)已经在中国生活20年,是一位“中国媳妇”,其丈夫来自山东青岛。
孙小芳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多个城市都生活过。“我非常深入地接触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选择留在广州生活,是因为这里气候适宜,而且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有多种多样的食物,还有来自各国、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生活。”
孙小芳认为,语言是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学习外语体会文化差异的美。“我的职业是教授学生阿拉伯语,可以说作为一座桥梁,在教授过程中把阿拉伯世界的表达方式、想法和文化传达给学生。”
为什么要学习阿拉伯语?孙小芳认为,阿语背后代表了22个阿拉伯国家,如果学生学好阿语,找工作的空间其实很大。
广外阿语系主任牛子牧:
中国古典文献成为中阿翻译重头戏
“中国古典文献成为中阿翻译的重头戏。”活动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阿语系主任、副教授牛子牧以自身二十年来从事中阿翻译感受到的变化,讲述了她眼中中阿关系的发展。
牛子牧2002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阿拉伯语。随着对阿拉伯语掌握得日渐熟练,牛子牧开始接触到阿拉伯国家的严肃文学,更深入地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当时,阿拉伯艺术节在北京举办,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艺术家相继献上歌舞表演,促进了双方大众文化往来。”牛子牧说。
读研期间,牛子牧亲身经历了中阿之间文化往来的加深。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知名作家或知识分子访华期间,牛子牧主动提供语言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她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
同时,牛子牧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中阿之间各类作品的互译。“读博士期间,我印象深刻的是中阿之间作品翻译呈现出井喷态势。”牛子牧说,目前,中国译者和阿拉伯语国家译者联手翻译是高端翻译的标配。
近年来,中阿之间在翻译的作品上有何变化?牛子牧介绍,中阿互译的作品早已不局限于常规的社科作品和当代小说。“中国古典文献成为中阿翻译的重头戏。”中阿译者把互译的重点转向了中国古典文献的翻译,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典籍的翻译。
为何出现这一现象?“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已达到了一定境界。”牛子牧认为,这一现象是中阿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成果。随着中阿文化交流的加深,中阿翻译的焦点从原来的社科作品和当代小说慢慢地转向古典文献的翻译。
展望中阿的未来,牛子牧期待未来的中阿关系达到一个更令人惊喜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