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催动世界杯“冷热循环” 2022年11月30日  白志标

全球化,已经成为卡塔尔世界杯最显著的标签。@新华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志标

  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两轮战罢,看台上世界各地的球迷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球场内32强的球员和教练各显身手上演精彩大戏,赛场外由来自全球设计师和建造商成就的球场正成为卡塔尔的新地标。全球化,也是卡塔尔世界杯最显著的标签。为此,我们特邀“中国金球奖”评委、专注于足球产业研究等领域的王健舒博士来剖析世界杯与全球化的深度关联。

  赛事筹建彰显全球化

  广州日报:卡塔尔世界杯球场内外随处可见中国元素,由中国企业建造的卢塞尔体育场更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也间接说明本届世界杯基础建设的国际化,那么诸如世界杯这样的体育大工程能不能摒弃全球化,由承办国独自完成呢?

  王健舒:首先,像世界杯这样高规格赛事的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从场馆建设到赛事周边产品。2020年2月,国际足联官网发布了未来足球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足球运动全球化,还制定了详细的全球化愿景,共有11个不同方面的目标。

  其次,本届世界杯可以说是历届世界杯全球化表现最明显的。除了油气外,卡塔尔整体资源匮乏,世界杯筹建必然是到全球“买买买”,比如说8个球场的设计来自全世界顶尖的建筑事务所,中国企业承建了其中的卢塞尔球场,其余的球场也都是“外包”。哪怕是我们一直说的“全球最强义乌制造”,在纪念品方面我们的输出最多也就是60%;再如球星卡贴纸,游戏公司版的由意大利公司制造,非游戏版则是美国公司生产。

  因此,世界杯能不能由承办国独自完成?我认为是不能的。别说卡塔尔无法做到,世界上的其他制造强国也没办法实现。事实上,从足球世界杯到奥运会,筹办过程从来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参赛人员凸显全球性

  广州日报:本届世界杯实行新的换人制度,上场球员比以往更多,你对卡塔尔世界杯参赛人员的全球化特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王健舒:一直以来,体育赛事都推动着体育人才在全世界流动。本届世界杯32支球队由过去我们熟悉的23人大名单,变为26人大名单,除了伊朗队25人外,其余31支参赛球队都是26名球员。根据我们对32强球员名单统计,只有卡塔尔和沙特两队的球员是只来自本国联赛。本届世界杯共831名球员,分布在各国以及各级联赛,大致是来自英格兰联赛129人,西班牙联赛80人,德国联赛67人,意大利联赛58人,法国联赛49人,还有2人来自中国联赛。

  此外,还有一些转换国籍球员,如非洲裔球员加入欧洲球队、亚洲球队;同样流动的还有教练,如卡塔尔队主教练来自西班牙,伊朗队主帅来自葡萄牙等。不仅是球员、教练流动,还有球迷的流动,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球迷聚集卡塔尔,不管自己的球队有没有参加世界杯,这也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表现。

  科技利于足球在全球深化发展

  广州日报: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已经爆出多个冷门,有说法是球员全球流动让强队无秘密可言,强弱差距在变小。同时,VR系统、半自动越位系统等科技的应用也影响了球员的发挥,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王健舒:首先说开赛以来的冷门。其实历届世界杯都不乏冷门,法国队2002年韩日世界杯作为卫冕冠军首场输球,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德国队小组赛被淘汰。冷门是世界杯足够精彩的一种体现,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会知道结果如何。当然,球员在各个联赛的流动,世界杯上出现俱乐部队友变对手情形,相互之间技术和个人特点确实无秘密可言,同时,强队本身就会被关注和研究,更容易被针对。就本届世界杯上所谓的强弱差距在变小,我的看法是除了强队球员、打法被对手更熟悉外,还不能忽视本届世界杯在北半球的冬天举行这个事实。因为欧洲各大联赛都是跨年进行,球员伤病多,导致如本泽马、马内等这些核心球员缺席,所以强队、球星实力下降的情况在所难免。

  日本击败德国堪称本届世界杯的一大冷门,但我个人认为这场比赛不能算爆冷。2019年,我们在北京体育大学白宇飞教授的带领下做中国足球如何变得更好的课题,重点研究日本足球的发展,三年调研,感受最深的是日本足球一直在自我反思,这才有了如今质的飞跃。而真正爆冷的是沙特以2比1战胜阿根廷,我们的研究也已成书,名为《中场对话——大国足球的反思与探索》,其中专门有科技手段章节。

  本届世界杯我们看到科技手段的广泛使用,VR裁判比上届增加了一倍还多,达到24名,还有半自动越位系统,12个专用摄像机跟踪球员。我认为,这些科技手段会给球员一种心理压力,但不至于影响发挥,而他们在场上需要更专注于技术、规范。其实,科技手段广泛使用更有利于足球运动在全球的深化发展,比如今年世界杯引入智能图像数据分析,让球员、球队在场上的表现数据化和指标化。球迷能看到,各支球队和教练组也能了解到。而情报系统更加开放,也有利于球探体系的完善,意甲联赛就已经使用类似软件,让球探和教练团队能够适时掌握球员的进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