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口“深井”入地 逐层“掏”出车站 十三号线二期五车站将采用拱盖法暗挖施工 尽可能减少占道施工降低对市民的影响 2022年11月26日  李天研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张晨牧、马林辉)记者昨日从广州地铁获悉,东西横贯东风路、黄埔大道的十三号线二期,在闹市中有五个车站采用拱盖法暗挖施工,打一口“深井”到地下逐层“掏”出车站,减少对地面空间的占用,降低对市民的影响。纪念堂站就是其中之一,21日该车站率先完成初支扣拱施工,在地下建立起初期受力体系。截至目前,地铁十三号线二期(朝阳至鱼珠)土建工程累计完成58%。

  记者了解到,十三号线二期纪念堂站位于东风西路与解放北路交叉口,沿东风西路敷设,整体呈东西走向,车站全长309米,标准段宽23.5米,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埋深达14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7600平方米。由于车站位于城市主干道下方,地面交通繁忙、地下管线繁杂,可用于施工的场地非常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市民的影响,该车站采用“拱盖法”暗挖施工,通过竖井在地下进行开挖,在导洞内施作桩、梁、拱支撑框架,其中初支扣拱作为扣拱施工的关键,是在隧道开挖后进行保护和加固的重要措施,能有效保证主体结构施工前的土体稳定性,确保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面、地下安全。

  据介绍,纪念堂站主体暗挖隧道段主要位于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岩土分界面明显、岩层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施工不当可能会导致地层沉降,施工风险和难度极大。为此,广州地铁和施工单位中铁四局采取精细化施工方式,在初支扣拱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注浆量,采用“一孔一注浆”的方式,即在管棚施工阶段,采用每顶进一根管棚,就完成一次注浆的方式进行施工,相较于常规的管棚顶进完成后一次性全孔注浆,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工序时间,但有效减少了地层失水,提高了注浆加固效果,控制了地面沉降,最大限度降低了工序施工风险。

  纪念堂站初支扣拱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该车站初期受力体系的形成,为后期现场二衬施工等大断面作业的风险控制与工序转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全线第一个完成初支扣拱施工的车站,也为全线其他四座采用拱盖法施工的车站(仓边路站、农林下路站、梅东路站、白马岗站)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截至目前,地铁十三号线二期(朝阳至鱼珠)土建工程累计完成58%。23座车站中,8座已封顶,14座进行土建施工,1座车站进行前期准备。23个区间中,9个区间及凰岗停车场出入场线已贯通,14个进行土建施工。鱼珠停车场、凰岗停车场及盖体进行施工。

  (注:以上车站名称仅为工程暂定名称,标准站名应以市政府批准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