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范有序的协商议事
助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2022年10月11日  万玲

  学思践悟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协商议事规则、提升协商议事效能,对进一步推动基层民主协商向纵深迈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强化赋权增能,进一步培育成熟理性的协商议事主体。成熟理性的协商议事主体是确保协商议题能够被有效讨论并最终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有效的参与过程应来自成熟的参与者以及成熟的公共权威引导。因此,一方面,应积极打造参与型社区文化,全方位提升居民协商议事的内在驱动力。通过重塑社区发展愿景,来形成广泛的社区认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居民教育活动,提升居民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强化责任意识,合力引导社区居民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作出明确判断。鼓励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生动的民主实践来强化居民自治主体地位,培育公共精神,并从中发掘社区骨干,打造一支社区民主协商议事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树立平等对话和协商治理的意识和理念,进一步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赋予基层更多的自治空间。根据公民的不同状况和具体事务要求,选择和创建适当的议事方法与形式,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不断创新协商平台;通过政治赋权和技术赋权,最大限度地拓展基层协商的资源和潜能,为居民参与和表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是增进程序意识,进一步打造简约高效的协商议事规则。简约高效的协商议事规则是确保协商过程进入有序轨道并从中凝聚出有效共识的关键。但有规则并不代表规则有效,这与规则是否建立在多元主体互信合作的基础上以及规则内容是否清晰明了有着较大的关系。应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基层协商议事的标准化建设,提升规则的认可度和实效性。一方面,在协商过程中,每一个主体都应该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自觉遵守议事规则。另一方面,以简单明晰为目标进一步增强议事规则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议事规则应做到精准凝练,防止抽象笼统。要通过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约束体系来引导协商议事向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

  三是健全反馈机制,进一步构建多元立体的协商议事网络。多元立体的协商议事网络是确保协商诉求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并产生积极社会效应的保障。未来,随着基层事务的日趋复杂,不同层级之间的对话会越来越频繁。能否高效回应群众关切,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是检验协商议事成效的重要依据。应积极构建基层协商议事的闭环系统,着重打通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让不同的利益主体都能及时通畅地交流。首先,充分运用现有社区平台和虚拟社交空间,全方位掌握群众所需,定期设置协商议题,鼓励居民主动发声。其次,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延展群众协商议事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协商议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进而推动协商议事工作提质增效。最后,通过微信、微博、社区公共论坛等多元载体,及时向社区居民反馈议事结果和处理进展情况,以高质高效的协商议事助推基层治理的常态长效。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