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 ICU奋战三十年 这一刻心里最踏实 2022年07月01日  任珊珊

管向东在中山一院重症监护室查房。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梁嘉韵、彭福祥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下个月将步入耳顺之年的管向东,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重症监护室(ICU)。从医三十年间,每当回到这里,站在病人的病床前,听到床旁监护仪发出平稳而有规律的滴滴声,他的心里就踏实了。

  作为一名冲锋在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一线的共产党员,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我国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之一,自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至今,管向东教授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的身份,先后十三次奉命指导各地重型、危重型病患救治工作,足迹遍布武汉、喀什、绥芬河、沈阳、绥化、哈尔滨、瑞丽、张家界、郑州、上海等地,累计战“疫”333天,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予的任务。

  在管向东的带领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在战“疫”一线表现出色,吴健锋、刘勇军、司向等多名业务骨干支援各地战“疫”。在日常救治工作中,重症医学科教职工党支部还积极探索“有温度的ICU”,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重症医学工作者“守护生命”的赤诚之心。

  十三次出发 他坚守生死之间“最后一道防线”

  2020年1月27日,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与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两位负责人,联合向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发出《齐心协力,拯救生命,打赢疫情阻击战——致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倡议书》。在他执笔写下的倡议书中,“国有难,招必至,战必胜!”的慷慨陈词,让不少重症医护心潮澎湃,毅然报名逆行疫区。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当时全国4.2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有1.9万名是重症医学人,而援鄂重症医护人数占到了全国重症医学医护总人数的10%。

  倡议发出三天后,这名58岁的“ICU老兵”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受命赶赴武汉执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马不停蹄地在湖北、武汉各定点医院的ICU巡查,筛查出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重点治疗或者转院集中收治,并受命根据病例特点参与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与同行们一同直面最凶险的战斗。

  “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及早为重症患者插管,准确采用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这些凝聚着管向东等一线专家智慧的经验之谈,为国内外及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提供了参考。2021年6月,在管向东的指导下,一位被确诊感染德尔塔变异毒株的96岁患者,依靠合理运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等重症抢救技术,病情转危为安,管向东收获了患者和家属的感谢。

  “重症医学人的工作就是‘救命’。我们坚守着生死之间‘最后一道防线’,把生命护在身前,把死亡挡在身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管向东说,重症医学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灾难等大规模人群伤害中,承担着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使命。

  在十三次支援战“疫”的经历中,他始终把“以病人为中心”放在第一位。“我是一名党员,一名ICU医生,必须上一线,必须进污染区,必须站在病人的床边。”每到一地,从任务开始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他都坚持着这三个原则,决不坐在办公室里听当地医生的汇报,也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重症救治工作待改善之处,并提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从业多年,管向东致力于加强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升全国重症医学规范化救治水平。他在各种场合疾呼“要重视培养ICU医生,增加ICU病房和床位,未雨绸缪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党员主动亮身份 打造“有温度的ICU”

  “管主任是我们最信任的领导和老师。遇到危险,有他在我们前面带头冲锋、攻坚;遇到困难,有他在我们身后支撑、兜底。”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吴健锋主任医师说,管向东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应该如何行动,如何将病人放在第一位,也为年轻医务人员做出了表率。

  在管向东的带领下,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重症医学科之一,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近年来探索建设 “有温度的ICU”,通过创新家属探视方式、丰富医患沟通手段,提升患者满意度。

  以往ICU的探视模式要么采取半封闭管理,允许家属短时间进入探视,要么采用全封闭管理,家属只能通过视频探视。中山一院教职工党支部倡议推动将所有ICU全部改为半开放式管理,让患者每天都可以看到家属,允许家属入内探视并安慰鼓励患者。

  该科还设置“党员先锋岗”,医生护士通过佩戴绣有姓名的“党员帽子”,向患者家属亮身份、增沟通、解疑问、暖人心,让ICU更有温度。这一做法受到了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