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走高的现实,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医患相互理解、相向而行,共同铸牢防癌治癌的“防线”?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广报G视频,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辉瑞中国的公益支持下,推出《医者的使命》医学人文演讲视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和内科副主任王峰主任医师,副院长孙颖教授和放疗科吕佳蔚医师,两对师生,老中青三代肿瘤医生,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展现中肿医生对“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信念的坚守,向观众传递爱与治愈的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文朝阳、陈鋆、蒲恒颖
王峰:
家有肿瘤患者,是一种怎样的痛?
王峰的爷爷曾因中期食管癌不幸离世。失去敬爱的爷爷后,已就读医学院的她决定要做一名肿瘤医生,“用医学的力量击败肿瘤,拯救更多人”。
10年前,王峰从世界上最好的肿瘤中心学成回国,投身食管癌的临床科研攻关。食管癌患者大多人到中年,是家庭的顶梁柱。“王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我想照料年迈的父母,想拖着孩子的手,陪他成长……”患者们的心愿驱动着她不懈努力。
2022年3月,王峰和老师徐瑞华教授一起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杂志《Cancer Cell》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新的肿瘤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可让晚期食管癌患者平均延长半年的生存时间。“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让每个患者能尽可能多地体验人生中的幸福时刻。”她说,这正是她的从医初心和使命。
徐瑞华:
同心抗癌,走向治愈
1988年,当徐瑞华刚成为一名医生时,治愈中晚期恶性肿瘤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每隔几年,我们熟悉的患者面孔就会消失,新的患者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徐瑞华教授曾苦苦思索:如何把治愈肿瘤,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如今,医生们的努力有了成果: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和早癌筛查,争取让更多的肿瘤在早期就被发现和治疗;从过去的以外科为核心,转变为整合了内科、外科、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模式。肿瘤医学进入了精准医学阶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既不过度,也非不足”,通过医学科技创新,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中国精准治疗方案;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医病医身医心,这是中山医人一直以来的信念。”徐瑞华指出,在抗癌的同时,医生更为重视患者的意愿和心情。今年春节前,一位家在北方的老病号专门到广州复诊。他曾患肠癌肝转移,但三年前在徐瑞华的帮助下实现了治愈。他情真意切地说:“每次与医疗团队见面,如同见到亲人!”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整合,让患者获得与疾病抗争的力量,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与治愈疾病同样重要。”徐瑞华感慨,是患者的信任,支撑着医生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只有医患同心,我们才能走向治愈!”
吕佳蔚:
当医生,苦,也酷
“当医生,苦,也酷。”“90后”医师吕佳蔚觉得最酷的时刻,是当自己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答案,交出一份让患者满意的答卷。
在跟随老师孙颖教授查房时,常有患者急切地询问化疗的效果和治愈的机会。
“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方便实惠又特异的分子指标,不仅解答了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还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减毒增效两不误。”吕佳蔚说,在全球肿瘤学界顶级学术会议ASCO上,该研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心系患者、扎根临床,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回归临床、挽救生命,这是青年医生的使命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她表示。
孙颖:
从一个医生的成功到一群医生的成功
在演讲现场,孙颖教授“穿越时空”,带来了一根三十年前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棉签:借助它在患者脸上画方框作为标记,放疗得以在X光下引导进行。
如今,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在磁共振上让AI自动把肿瘤和正常器官勾画出来,治疗更精准,医生的工作效率也提升4到5倍,可以与患者进行更充分的沟通。
从医25年的她坦言,最自豪的瞬间是“我的研究成果能帮助其他同行,从一个医生的成功变为一群医生的成功,这样就可以让更多患者受益。”
鼻咽癌、消化道肿瘤,淋巴瘤、乳腺癌, 泌尿肿瘤……一代又一代中肿医生从青丝走到白发,接力探索,推动这些肿瘤的诊疗不断进步,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展现了中国肿瘤医生的力量。
孙颖期盼,更多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从前辈的手里接过接力棒,推动医学发展,“为守护生命奉献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