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老兵们的“星级之家”
“最后一公里”服务更贴心
2022年04月08日  刘艺明、南海老班长

南海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开展“送货上门”式培训。

  文、图/刘艺明、南海老班长

  3月30日,《2021年南海区村居星级示范退役军人服务站公示名单》通过了公示。根据公示,总共149个村居退役军人服务站获“星级”评定,其中五星级村居服务站12个。

  早在去年初,南海区这场声势浩大的“创星”行动便已在全市率先展开。南海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下,先后下发《南海区村居退役军人服务站2021-2022年星级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及《创建标准》,全区290个村居中共有284个村居参与创建,参与率97.9%。

  这是一场针对村居退役军人工作的“大考”。通过这场“大考”,进一步擦亮了“南海老班长”的红色名片,推动建设了一批人民群众认可、退役军人信赖、服务功能清晰、服务质量高效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村居在“最后一公里”服务老兵、帮扶解困中更显专业。

  最直观:服务站有了“家”的感觉

  在桂城街道桂雅社区居委会二楼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内,不但到处悬挂着完整的政治文化上墙资料,还有办公区、茶话区、阅读区、会议室等区域,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来到这里,真的有家的感觉了。”退役军人安叔看着这一切兴奋地说。

  社区两委干部、退役军人服务站副站长李万常说,作为一个超300名退役军人的社区,桂雅社区一直希望将退役军人工作再进一个新台阶,星级示范创建工作给他们创造了条件。

  “由于专业性不强,刚开始我们只是对制度、架构、人员分布等资料做了上墙,政治氛围并不足。”从去年6月到10月间,南海区与桂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经常下来给出专业的指引意见,社区也会根据意见积极完善,街道则会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

  据了解,从去年6月至11月,南海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坚持下沉村居,共巡查190多次,动员镇街单位巡查230多次。针对检查过程发现办公场地有限、上墙资料不齐全、台账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及时予以指导解决。

  狮山官窑驿园社区民政干部、退役军人服务站副站长廖丽君表示,服务站原来并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在启动星级示范创建工作后,由社区党委书记与官窑管理处沟通,申请到居委会旁边一个单独办公场所。去年10月份正式对外开放后,已经举办了三场老兵茶话会。

  最见效:明确思路提高村居服务水平

  在《创建标准》中,南海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对组织领导、工作保障、走访慰问、优抚帮扶、志愿服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工作标准。

  “参照《创建标准》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地来完善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为退役军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西樵镇樵园社区党委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潘樵坤表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在启动星级示范创建后,社区进一步夯实政策咨询、接待来访、就业创业等基础功能服务。社区还充分利用幸福院为行动不便的退役军人提供送餐、上门义诊等服务,累计1300多人次,并为近60人次困难退役军人申请各类救助金50万余元。

  南海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通过“送货上门”的方式,逐个镇街上门举办了共计8场培训。通过培训,村居工作人员明确思路与方向,与区局、区中心、镇中心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提升了服务水平与效率。

  去年3月,张伯来到驿园社区反映,他因身患重病住院治疗花费28万元,自费部分就高达10.2万元,给他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服务站工作人员立即上报南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研究为他申请救助力度较大的省应急救助资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迅速联动协调,制定应急救助方案。区、镇、社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上下高效协同,积极开展入户调查、收集资料、审核审批、逐级上报等工作,最终成功为张伯申请到了7.7万元。

  最广泛:让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火”起来

  “星级创建”让各个村居重新审视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的工作,针对各自的特点重新找准定位,凝聚各方力量,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一下子“火”了起来。

  从去年3月开始,里水镇新兴社区通津街上,彭贺维、彭海荣这对退役“父子兵”每天都会定时对街上的花草进行浇灌,同时还会义务充当巡逻员的角色。由新兴社区发起的花化美化“护花使者”服务,吸引了不少退役军人志愿者参与其中。

  “这是我们在开展星级创建后,为老兵量身定做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之一。”新兴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联络员蒲泳萍表示,老兵们主动承担起新种绿植的养护工作,发挥了退役军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出和谐友爱互助的邻里关系。

  狮山镇罗村状元社区党委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吴其国表示,去年他们重新对每一个退役军人志愿者的特长做了梳理,发掘到退役老兵陈成作为红色讲师,举办了多场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大大增加了社区的红色氛围。

  去年,状元社区将“关爱老兵社会服务”项目的成果归档后,对其中困难退役老兵有重点地进行关注。比如退役老兵球叔由于身体残疾,一直需要坐轮椅,但家里地伏槛较高阻碍了他的出行。去年10月7日,志愿者周仕奇及社区民政干部黄湛良来到球叔家,成功安装与门槛等高的过渡坡架。想到以后生活出行更方便了,球叔笑得合不拢嘴。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