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颜值焦虑 2022年02月28日  郑渝川

《外貌心理学》 (英)尼古拉·拉姆齐、黛安娜·哈考特 著译者:陈红 等中信出版集团

  书评

  你是“外貌协会”的成员吗?你会因为他人的外貌,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近于殷勤备至,或吝于掩盖自己的反感吗?

  尽管很多人否认自己看重颜值、身材(包括自己的颜值、身材,以及他人的外貌),但最近几十年来,人们在自己外貌上的投资,已经可以通过美容、整形行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价值数百亿、数千亿的全球性产业这一事实得以显露。愿意花钱对自己的身体和外貌进行投资,这并不是不理性的做法,但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关注点很容易被聚焦在表面特征的环境,颜值可以在许多场合中为人们创造附加值,所以关注颜值不可避免。

  英国心理学家、西英格兰大学CAR中心(外貌研究中心)主任、外貌与健康心理专业教授尼古拉·拉姆齐与该校学者黛安娜·哈考特合著的《外貌心理学》一书,首先指出了人对于面孔、身材的着迷是与生俱来的。从古至今,甚至可以说,追溯到数万年前的非洲智人时期,人们就非常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外貌。正因为此,中世纪末期,当威尼斯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面真正的镜子,就很快做成了一桩大买卖。

  书中援引人类学家的考察结果指出,世界不同地区甚至历史上不同时期,女性审美特征其实都是趋于一致的,即光滑的皮肤、大眼睛和丰满的嘴唇通常都被列为美丽的标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同时代对于美男子的定义是不同的:20世纪90年代,男性模特都是苍白的皮肤,没有什么肌肉,而20世纪70-80年代,就非常流行男性强壮,有肌肉。

  但过度看重人的外形,在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地造成灾难。而在现实世界,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自己的外貌,许多人甚至不惜代价对自己的脸和身体“大动干戈”,就是因为社会存在根深蒂固的外貌歧视。《外貌心理学》书中指出,以英国为例,受访者无论男女,有八成左右的人对自己外表的某一个或更多方面表示不满、担忧——这种担忧甚至恐惧,会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前期发展到高峰,而这某种意义上正是社会氛围尤其是商业化潮流、广告攻势下得以强化的。

  《外貌心理学》从学术视角深入探究了外貌关注问题的方方面面,聚焦于受外貌困扰者的心理社会问题、需求、现实困难,划分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受困者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深入剖析了不同因素造成的先天性外貌异常者、后天性外貌异常者的心理困境,并据此提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外貌担忧进行必要的治疗和干预的方法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指出,要让外貌异常者以及人数更多的并非外貌异常、却因为“外貌优先”的社会因素而受到了困扰的人们,获得平等对待和更加温暖包容的社会空间,就应当致力于改变大众人群的审美观念。比如,应当推动广告商改变广告传播中所宣导的“过瘦”为美的价值理念,鼓励人们友善对待外貌异常者(无论其异常出自先天还是后天)。又如,在学校环境中,要引导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培养学生尊重、接纳外貌多样性的校园文化。

  (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