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方式 让青少年更加积极关注身心健康 快乐打卡“秘密花园” 2021年10月27日  曾俊

学生在“五感花园”里阅读放松。

  打造“五感花园”、让师兄师姐担任“助理班主任”,开展年度心理测评,……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各高校创新形式积极关注身心健康。受访老师呼吁,家庭教育应该担起更大责任,父母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力,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及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共同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

  图/学校提供

  “五感花园”成热门打卡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处特别的地方,师生穿过教学楼、宿舍区,就进入了一个“秘密花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那里面积不大,却别有意境:流水潺潺、曲径通幽,柠檬树、紫苏树、清香木、仙人掌……几十种植物占满各个角落,可谓一步一景。身处“五感花园”,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都得到充分调动,心情随之舒畅了起来。

  “随时欢迎大家有事没事来坐坐,感受这些瞬间的美好。”中心主任王玉洁透露,“五感花园”于2019年建成,现已经是学校的热门打卡地,吸引许多学生专门来拍照、放空。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会顺便与中心的老师们喝喝茶,说出自己的困惑。学生还可以免费领一盆植物回去,在培养绿植的过程中颐养心灵。中心还设置了谈心亭和运动设施,成为学生自我疗愈的“好帮手”。据悉,因疗愈成效超出预期,“五感花园”计划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有多所兄弟院校前来参观交流。

  “五感花园”的走红,也是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通知》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王玉洁介绍,该中心配备了9名专职老师和20余名兼职老师,有足够的场地和经费支持,老师们热爱咨询,干劲十足。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公共选修课、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加强科普。

  有效的评估是第一步

  《通知》提出,应积极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加快研制更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曾祥翼介绍,学校在专业的心理测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传、团体活动观察、心理委员评估、辅导员访谈等多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应激-素质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开展心理评估。

  该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朱老师注意到,针对学生进行的心理筛查数据显示,有的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的困惑,如不适应校园集体生活,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等的行为表现,“有一对父母每周末都专程开几个小时的车到广州来陪女儿”,家长和老师需要提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朱老师还提醒,学生的困惑常常和原生家庭有关。“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可能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想维护父母的关系而无能为力时,会有些自责想倾诉。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做好自己,专注过好自己的生活。”她建议,学生应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也呼吁同学之间多一份关心与关爱。

  在高校,除了关于人际关系、睡眠问题等,有的学生会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者专业而产生困惑。据介绍,接受咨询之后,一位被艺术设计专业录取的同学不仅打消了转专业的念头,并且奋起直追,在学有余力之余自学编程,并在毕业后还找到了一份与编程相关的工作。对此,王玉洁强调,大学生要尽早确定专业兴趣,学习、工作与爱好相统一,有利于自身认知的协调。

  同龄人也是贴心人

  依照“同伴教育”的理念,青少年更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就有这样一群表现突出、善于沟通的师兄师姐担任“助理班主任”,是同学们的贴心人,学校也对有需要的同学开展心理帮扶或经济帮扶。

  2018级学生孙辉(化名),入校前因不适长期服药而肥胖。得知情况后,学校给予重点关注,发放助学贷款、提供校内兼职。每次拿到兼职工资,他都给家里寄一部分来贴补奶奶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他没有回避,而是和“助理班主任”结成了紧密关系,也会去学校心理咨询室聊聊。在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帮助下,孙辉自立自强,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他也成了学校“青春健康同伴社”的同伴教育员,在校内外宣讲中,他多次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和感染了更多年轻人。

  “积极求助支撑他一路走过来,也值得更多人借鉴。”曾帮助过孙辉的老师表示,孙辉不怕把自己的不开心、别人认为不好的一面表露出来,让大家了解,“因为倾诉也是一种放松”,他得到他人的关注后,也能获取支持。目前,不少学校搭建起了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等多层次立体工作架构,整合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营造健康亲子关系很关键

  记者注意到,加强家校合作是《通知》的另一大亮点。即将于2022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朱老师也认为,在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家庭教育应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包括父母降低对儿女升学的期待,加强代际沟通等。“爸妈不了解孩子,总是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你怎么不可以’;不会关心孩子,沟通很粗暴,有钱就直接给,也不多问;过于严厉或者宠爱”。

  “营造健康的亲子关系十分关键。”王玉洁表示,孩子在0-3岁,3-6岁,6-12岁,12-18岁等年龄段,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点和教育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依次为亲密关系、行为习惯、学习和情感、人格独立等,“不能总是问,你吃了吗?学习怎样?而应该探讨物质和精神等层面不同的话题,孩子从家庭里得到很多爱,日后出问题的概率就小”。

  随着学生咨询意识越来越强,学校亟需配强咨询专业队伍,提升老师素质,老师也需要适时进行自我健康调节,“我们就是‘垃圾桶’,但也要经常‘倒垃圾’,比如参加培训、督导,不断增强专业能力,才能更强大。”朱老师说。